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熊冕  刘凤英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53-254,197
微博、BBS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挖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发展动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中找出网络舆情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渗透和普及,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及其特点,发现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探索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与大学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空间因其参与主体的平等性、舆论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方式的互动性,作用变得日益强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形成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空间存在的舆论参与主体不具有代表性、网络舆论主体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网络言论统一性不强等问题,要采取构建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构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协商交流的网上互动通道、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等措施,强化对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延伸和体现,高校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大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的汹涌与激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拓展了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介入,主动作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文章在分析了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的基础之上,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舆论已成为现今大学生表达观点和情绪的一个主要途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研究了网络舆情及其特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探索面向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凸显了网络舆情的强势地位。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载体。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舆情本质及其特征,分析网络舆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寻求应对策略,以期实现网络舆情强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影响尤为显著,扩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场域、矛盾场域、时空场域,而要引导网络舆情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需要从畅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在场机制、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坛、博客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作用,挖掘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13.
舆情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就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而言,前者为了解社会成员思想状况进而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将舆情研究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要在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舆情状况基础上,重点研究高校舆情发生发展及传播规律的特殊性,探讨高校舆情介入与导控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这支“麦克风”自由发声,积极展示其话语权,成为新时代的主力网民。但网络虚拟世界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负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探求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建的“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兴趣小组、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系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角合力,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网络虚拟已经开始伸到学生这一群体中,高职学生受年龄因素与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思想行为处于敏感时期的高职学生容易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教育具有积极作用。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必然受社会、学校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要把握好网络舆情现状与特点,以严格的监测研判与及时处置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筑牢官方微平台阵地,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做好网络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表现出复杂的趋势,进入“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文章从“微媒体”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其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创新路径。文章提出通过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管理策略,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同步于网络舆情引导中,构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提升网络道德品质,提高网络舆情素养,同时以理论指导实践,使教育成果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实现知行合一,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并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大众已完全可以随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种虚拟媒体平台进行自我情绪的抒发和观点的表述,而这些抒发和表述会通过网络进行快速的传播,很有可能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进而形成网络舆情效应。而青年大学生正是走在时代前端,思想极为活跃,他们对于网络舆情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因此,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科学地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成为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主体的易偏差性、舆情客体的多样性、舆情传播的复杂性的特点,决定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导向性、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原则出发,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手段,增强舆情引导说服力;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和网络议程,提高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效能;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评论员队伍,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参与到相关机制建设中去,促进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方面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刍议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认为网络舆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了解社会思想动态、把握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消极因素,是辩证的,可是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其消极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很多的问题。要不断地对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让其优势能够得到继续的发展,对其消极影响能够进行不断的抑制,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