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竞赛     
去年,全县举行了一次小学作文竞赛。四年级的作文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题目一出,众人哗然。有教师愤然骂道:“出的什么鬼题?”有人简直在哀鸣:“完了完了,我就没叫学生写过这个题。这回不考个倒数第一才怪。”有人则莫名其妙地幸灾乐祸:“反正都没写过,要差一样差。”有人自作聪明:“只要学生会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暗藏杀机一个小青年发现和尚的手背上刺着“可忍”二字 ,便三番五次地欺负他。流氓吃了和尚的耳光后才发现他的手心上还刺着“忍无”二字。好“极”了家里来客 ,妈妈叫哥哥去买肉 ,反复叮嘱他 :“好肉皮骨少 ,肉色亮。”一会儿 ,哥哥拎着一块油腻腻的板油回家了。反问子 :爸爸 ,母鸡的脚为啥比公鸡的短 ?父 :傻瓜 ,它脚长了公鸡追得着吗 ?原因爷爷 :咱家的狗为啥对我特别亲近 ?孙子 :因为您牙不好 ,啃的骨头不干净。自作聪明林灵自作聪明 ,老师批评他 :“一瓶摇不响 ,半瓶响叮当。”“老师 ,您咋知道我爸爸的酒量 ?”林灵迷惑不解。矛盾老师…  相似文献   

3.
大班?小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问:“班小一点不是更好吗?”教师反问:“班小有什么好处?”学者答:“班小,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是更多吗?”教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但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关注不是少了吗?”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真理:班,是一个集体,是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徐曼曼 《教育》2012,(34):23
学生:老师,学校让抽烟吗?教师:不允许!学生:那犯烟瘾怎么办?教师:偷着抽,千万别让老师抓住!学生:学校让搞对象吗?教师有点不耐烦了: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搞对象的?学校不允许学生搞对象!学生又问:打几次架学生才会被开除?教师回答:打一次架就开除!以上是某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有人把中职学校的学生叫做"剩生",也就是各类学校招生后剩下来的那些"没人要"的学生,中职学校要让这些"剩生"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  相似文献   

5.
快乐“派”     
"聪明"的解释学生:"老师,你的头怎么秃了?"老师:"那是绝顶聪明。"学生:"那我也把头剃光算了。"老师:"那是自作聪明。"  相似文献   

6.
如今,不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越大,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学生在校常一言不发,你不找他谈话,他一年都不和你说一句话,有时教师偶尔问一句,他甚至会冒出一句失礼的话:“烦死了!”。学生为何越大越“不懂事”了?学生越大,教师就越不了解他了?是他们人长大了,见多识广了,不屑于与教师交流,还是两代人之间真的有了“代沟”?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先看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说了些什么。据我所知,教师或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许多教师和班主任谈话的“必…  相似文献   

7.
每位教师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幅关于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的画像,它由教师的学生观描绘而成,详细地记录着教师心目所理解的学生的一切方面,并指导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比如,学生问了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说:你上课没认真听讲吧?他心里暗想:这个学生怎么这么不开窍呢?这个  相似文献   

8.
针对学生学习了所有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后,反而受到简算要求的影响,自作聪明,把一些本可以算对的题目算错,把一些简单问题想复杂的现象,教师在毕业总复习时应集中梳理,以便帮助学生辨析。  相似文献   

9.
开心巧克力     
傻虫子小明的爸爸对小明讲睡懒觉的坏处。最后,他作结论说:“孩子,你要记住,只有起得早的鸟儿,才能捉到虫子。”小明说:“那么,虫子起得早不就太傻了吗?”聪明的区别“老师,你的头怎么秃了?”“那是绝顶聪明。”“那我也把头剃光算了。”“那是自作聪明。”改变世界地理教师质问廉尼,为什么没有完成世界地图的描绘作业。廉尼低头回答:“我怕我画的地图会改变世界。”睡觉玩手电筒5岁的儿子入睡前,对妈妈说妈妈,把手电筒给我。”“睡觉玩手电筒干啥?”“不是玩,我做梦走黑路,看不见。”应该上电视一天,豆豆去他表弟家做客,他最不愿意听表弟弹…  相似文献   

10.
一回,邻居的小妹妹问我:“为什么苏轼还叫苏东坡?”“也许他有两个名字吧。”我自作聪明地回答道。“那他为什么要取两个名字?”她这么一问,我也傻眼了。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特级教师上观摩课。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却无人举手。教师亲切地问:你们怎么不提问啊?有一位学生大着胆子说:老师让我们不要乱说话。教师马上鼓励:小朋友怎么会乱说呢?你们说什么我都爱听!有了教师的肯定,学生打消了顾虑,课堂迅速由阴转晴,顿显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邻居的小妹妹问我:“为什么苏轼还叫苏东坡?”“也许他有两个名字吧。”我自作聪明地回答道。“那他为什么要取两个名字?”她这么一问,我也傻眼了。  相似文献   

13.
陈萍 《班主任》2002,(5):15-15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把“学生不配合”挂在嘴边:一堂课上砸了,分析原因——学生不配合;一次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总结教训——学生不配合。由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教与学到底谁服从谁、谁服务于谁?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第一性的,学决定了教;教是第二性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会学,教是为了学。在解决学生由不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15.
病状教师:“这是什么?”课堂情绪稳定之后,教师很有信心地双手托起了教具,第一句话便提出了问题。学生:“这是铅笔盒。”教师:一楞,“是吗?再看一看!”教师又举高了教具,示意还没有看清楚的学生。对这个结论性回答,教师显然是不满意的。课堂上学生情绪有所骚动,执教者也显得有几分紧张。  相似文献   

16.
论师生关系     
一堂课讲完之后,有的教师就问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也有的教师这样问学生:我讲清楚了吗?当学生认为你讲清楚了的时候,多半他也听出个谱来了,不一定是甚解,也大体明白了;甚至,他可能还不  相似文献   

17.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8.
笔者的一位师兄,当年中文系的四大文人之一,近日忽然弃语文而教生物。理由竟然是:语文教师很多,读书同道太少。这貌似奇怪的改行理由,细思先让人一怔:能读书、善读书不正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吗?再想却让人一惊:我们有多少语文教师一直坚守读书的本分呢?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读书,自己却除了教材、教辅根本不读其他书,更别说经典了!教师自己都不读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教师自己的语文素养缺少源头活水,仅凭自己学生时代的一点知识积累与成人经验,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能保证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班级读书会的研讨活动,其中有位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昆虫记》的读后交流,40分钟的课堂不可谓不热闹,教师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心,学生的参与不可谓不热烈。然而,笔者静心默想:这是班级读书会吗?何谓"班级读书会"?且看这位教师设计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放心,讲得多;教师不放手,牵得多。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展开,到底能否替代学生自己的活动?答案是: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