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2.
新诗其实有“自己的传统”,这一传统即20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说的:“二十多年来写新诗的和谈新诗的都放不下形式的问题”,这个“传统”序列上的诗人是陆志韦、徐志摩、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何其芳、吴兴华、林庚等,这些诗人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不懈地寻求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秩序。新诗的这一“传统”对于目前当下中国写诗忽视诗歌形式问题、过于“自由”的风气,应有警示与纠偏之用。  相似文献   

3.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出自新格律诗派主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它是新格律诗派追求诗美和创造诗歌新格律的理论主张。《诗的格律》中强调:“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之美”准则的倡导,得到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诗人的积极响应,他们努力实践,各自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完美的诗歌,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赤裸到近乎白话,形式自由到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作…  相似文献   

4.
新格律诗理论是新月诗派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杰出贡献。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7号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是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的主张之大成的一篇纲领性诗论。这篇诗论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而格律化新诗之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者的结合。加上饶孟侃、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人先后的阐述与补充,“三美”理论更加细密和具体,成为中国新诗坛上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完整而富有说服力的美学理论。艺术以束缚为生,而死于自由。新月诗派把“三美”作为艺术信条,并付诸创作…  相似文献   

5.
<正> A、中国新诗的格律问题一直为众多的诗人、诗论家所关注。闻一多、何其芳、卞之琳、郭小川等都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卓有成绩的探索。他们的探索不仅证明了格律体新诗应当作为新诗的一体而存在,而且证明了自由体新诗也在走着格律化的新道路。朱自清先生对此的评论最为详明。他批评了自由诗派“诗里的散文成分实在很多”,极力称赞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格律诗派,“他们又努  相似文献   

6.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作为诗人,已经由于他写出了一批自成一格、善用象征、讲究形式、注重音律的精巧之作,还由于他热心提倡新诗格律,认真探索和实践格律新诗,对我国新诗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而在文学史上和评论中得到了应有的赞誉与评价;但是他,同样作为诗人,在西方诗歌汉译理论和实践领域内的辛勤耕耘和杰出成就,却由于某种视野的偏狭和相关能力的局限,而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恰当的推崇。  相似文献   

8.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0.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日前,采访了两个培训论坛。一个是在北京开的,主办单位是正宗的皇家血统(某部委专业协会),领衔主演的多在央视混个面熟(北大、清华的博导只能屈居末席)。开幕伊始,略显空旷的会场虽使主办者尴尬,也还面子过得去,可惜,到下午脸就很难挂得住了;一个是在上海开的,主办单位是地道的市井百姓(几个咨询公司抱了膀),上台主讲的,听头衔你应当久仰但你真的就没听说过他们(有幸,我曾向一位讲者的老板拉过广告)。开幕伊始,灯光作色,音乐骤起,代表一律踮脚引颈忘了斯文,三天会议我每天要早去占地方。 怪了。怪得本人频频召开代表座谈会。都说后者胜在形式上。思考再三,似乎服了气。我便成了"形式"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13.
中职校语文考试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做到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水平。积极探索非纸笔答卷的考试形式,弥补传统闭卷笔试的不足,避免了考试作弊现象,能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综合检测和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让学生参与考试评价,认识语文能力个体差异性,在自尊心等因素的驱动下,学生会重视考试,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对近代汉语"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作一个初步的考察,近代汉语"比"字句式的否定形式共有四种。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中的句式如"X比Y不同"、"比X不如"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了。从语义上看,比较后项之后的信息肯定与否,比较项的省略与否,上下文语境等对明确语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基础之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则是建立在他的"四因"说(特别是其中的"形式"因)基础之上的。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柏拉图"理式"论的来源及其在诗学思想方面的矛盾性,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其希腊艺术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辨识了理式论与四因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绩溪方言中的虚语素“头“,指出虚语素“头“既可作为词缀存在,又可作为语尾存在.并分析了其他的语尾“头“,以期能加深了解汉语方言中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有一则故事,说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人员,应聘者趋之若鹜,其中不乏硕士、博士。但是,当这些人拿到公司考题后,却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原来公司要求每一位应聘者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为公司赚得利润。 出家和尚,剃度为僧,六根已净,光头秃顶,要木梳何用?莫非出题者有意拿众人开涮?应聘者作鸟兽散。一时间,原先门庭若市的招聘大厅,仅剩下A、B、C三人。这三人知难而进,奔赴各地,卖木梳。  相似文献   

18.
昆明话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其生动性,这种生动性可以从方言语音中来挖掘。本文从语音的角度来分析昆明方言的生动形式,以期提高人们对昆明方言生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到最近微电影、微旅行,"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语境的发展,纪录片也衍生出了新型的创作形态——"微"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