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意大利著名真实主义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波西米亚人》自诞生以来已在全世界几乎所有歌剧院上演,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所表现的真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背后所揭示的人性之美在对不同时代的人进行感召的同时也揭示了艺术创作的真理,即只有在真实的外表下注入美的内核,才能完成艺术家和作品从小我到大我的超越,才能创作出适合不同时代审美情趣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2.
当代艺术的游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游戏不是儿戏,其实它是对大众文化影响下人们娱乐式生活方式的再现和摹仿,是置身其中的艺术对这种生活现实的反观。因而艺术家们以游戏性的视觉语言,揭示当代社会的游戏性特征,以游戏的仿真性揶揄生活的虚假性。艺术的本质精神是自由的,因而艺术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游戏的。  相似文献   

3.
南宋陈起不仅是出版家,也是一位诗人,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陈起的诗凸显了他的审美情趣、创作风格乃至精神价值取向,进而为了解《江湖集》中其他诗人的创作特征及江湖诗派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创作价值取向提供参考。而对文化意义的揭示、对活动背景的描述、对心灵活动的探索以及对创作得失的评价,也使陈诗呈现出一种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4.
宫体赋是南朝赋家、赋作题材向贵族宫廷化回归的典型,体现着南朝文人整体的创作心态与审美风尚。在美人书写上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路径:一即美人身份的不断下沉;二即美人描写的弱化与美感构筑的强化。赋家将美人作为宫体赋写作的主要对象,既满足了宫廷贵族日常生活消遣娱乐的需要,又迎合了以统治者为首倡导的重“篇什之美”的审美风尚。赋中对美人“氛围感”的精巧营构、对男女情爱的直言书写,或有“肤脆骨弱”之嫌,但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却是对一直以来以“扬诗守礼”为审美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写情”类题材赋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其中之一就是表达方式图形化。从语料角度看,这类娱乐化涉及文字、词语、语句以及图像。就社会意义和作用看,这种娱乐化表达既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也传递了一种社会心态。经过娱乐化的淬炼,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信息内涵更加丰富,形式也具有了更加明显而突出的特点,从而增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力。  相似文献   

6.
西方后现代主义游戏说,否定一切,主张一切皆同游戏。给我国艺术创作造成极大的混乱。游戏说违背了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二为”方针,否定美术创作,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难以承担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历史使命,脱离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无法解决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方后现代主义游戏说,否定一切,主张一切皆同游戏。给我国艺术创作造成极大的混乱。游戏说违背了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二为”方针,否定美术创作,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难以承担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历史使命,脱离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无法解决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艺术家要固守艺术品格,摒弃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时代呼唤艺术家的真心、真情和良知。艺术创作离不开真心、真情,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好的作品。失掉了艺术真善美的特性,艺术将走向泯灭。  相似文献   

9.
东方人不懂西方艺术,实际是不懂西方文化。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本文就是从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明这里寻找到了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文化艺术基础,进一步论述了西方艺术创作和审美特质的文化根源,为东方人对西方艺术的创作和艺术审美提供了文化的依据,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西方艺术。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很好地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倾向,同时满足了时代的审美需求,所以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网络文学不仅完全打破了有史以来纸介质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垄断格局,而且以其区别于纸介质印刷文学的创作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价值取向,呈现出主体交互的活性审美、游戏心态的快乐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入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路向:我们要将人民作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中心、源泉和话题,从人民中挖掘典型形象作为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并从社会现实中寻找创作题材以凸显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能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新时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 ,艺术活动越发呈现为一种社会生产 ,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日益突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文学艺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思想 ,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审美创造和艺术生产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对”艺术生产”现象的理论研究 ,不仅是艺术发展的自身问题 ,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西方风景画和传统中国山水画,是不同的两种绘画样式,构建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审美取向上也有不同。在油画风景创作中,吴冠中他既取西方油彩之优———色彩,及西方的现代观念,也取中国山水之精神,博取中西之长,融成一家之言。在吴氏对于油彩的"翻新"中,他以"移花接木,移山填海"的创作方式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他将中国山水中的观察方式和创作观,饱游沃看,面面观;中国山水的拉大法,拉近法等以虚实来营造空间;以及山水的人格化等等这些中国山水精神带入到油画风景的创作中,与西方油彩中最本质的———色彩及现代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吴冠中独特的艺术语汇。吴先生不囿于师承,不屈于风尚,"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追求情感的表达,书写了他独有的艺术标格,明示了吴先生对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渗透,成就了异于"他者"的吴氏油彩。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要结合各种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如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多项思维和侧向思维等,并在各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成品”艺术作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形式,自杜尚以来不断开拓艺术实践的现实疆域,在波普艺术运动中更是达到全面发展。波普艺术家通过对“现成品”实践方式,强化了波普艺术的大众性。文章就波普艺术家现成品实践的理论背景、创作态度和实践形式进行梳理,对其方式、样态、诉求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了“现成品”艺术实践在波普艺术中所呈现出来的主要倾向,讨论其间“现成品”实践的形式变迁,以此揭示波普艺术的形式特征及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体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艺术内涵,反映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然而,当代中国民间艺术正濒临着灭绝的危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转型、西方文化渗透、传统文化的缺失和青年一代的浮躁心态。但通过对民间艺术生存态势的研究及反思发现,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回归,立足中国现代,甚至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不是一句空谈。  相似文献   

19.
鬼魂与梦境作为艺术构件进入戏曲创作,与它们深厚的文化根底和文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它们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戏曲的表现领域,而且展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主义美学风格。由于适应了民族的普遍心理和审美理想,魂梦戏曲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有以下规律:一、各类创作的艺术水准不均衡,敦煌历史文化蕴含的诗性表达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但艺术水准并非决定社会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二、敦煌题材文艺作品以多种方式借鉴敦煌学、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加过程,有助于敦煌学的普及.三、文艺作品对敦煌的认知和阐释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其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继创作,造成敦煌形象的定型化效应.反之,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也会培养、影响受众对敦煌的感知、理解和信仰,产生锚定效应,制造关于敦煌的共享价值,并培养受众对此类作品的选择性心理.四、当代敦煌题材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参与了中国—甘肃—敦煌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政府介入的形式扶持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到此类创作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