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的思品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同避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无法与周围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教学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导致思品课单调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效益低下。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学必须回归青少年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那么如何使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  相似文献   

4.
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  相似文献   

5.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连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同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我从以下三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从而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教学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生活的兴趣及体验知识的养成.也即是说,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价值,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然而,时下的一些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还有一些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等……如何使教学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而艺术地构建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之重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作为基本理念,第一次被写进课程标准,它包涵三个基本要义: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现实生活,人为地造就纯而又纯的教育,将无法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在  相似文献   

13.
马丽静 《考试周刊》2010,(9):163-164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朱轶兰 《教学随笔》2014,(10):20026+26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梁厚芝 《成才之路》2012,(14):76-76
正古人并不知晓许多科学道理,却能运用生物学原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用尿液浸土壤使扦插的枝条容易成活等。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一思想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有很好的体现,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线教师,应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的目标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两者相互促进而发展.但是现实的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过于理性化和体制化,缺乏对学生完满生活的建构;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忽视了学生人格和心灵的唤醒.教育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努力建构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观,培养学生重建新生活的能力,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面向现实生活、走向未来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8.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评价理念不同、维度不同,结果当然不同.过去课堂评价主要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重点,以认知、理解、巩固书本知识为规范程序,以考试为惟一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的生活怎样?这样的问题教师很少去思考.而事实上学生的生活世界、状态、环境以及生活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探究型课堂应该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一、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叶圣陶先生说:"谈知识力避枯燥的陈述."雷树人也说:"完全讲纯科学过时了".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科学知识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初中物理教材给学生提供的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和数学符号的世界,语言符号单调且抽象,数学符号姿态冰冷且缺少  相似文献   

20.
李富 《考试周刊》2014,(27):24-24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为了鲜活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就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关注身边文化谈谈看法。我的家乡武平是闽粤赣边的一个美丽、文明、和谐的地方,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系客家聚居地,有世界独特的"百家姓镇"姓氏文化,有由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构成的"仙佛文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神奇绝技。原武平县副县长王永昌先生在《梁野吟》第二集序言中对武平人崇文的历史如是说:"这个三省边陲的客家小县民风纯朴,物象原生,历史上虽然未必人文荟萃,却也晴耕雨读、诗书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