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中国五千年积聚下来的文化,是历史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历史地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白族民俗、文物古迹频临灭绝的现状,以及抢救的紧迫性.探讨了新时期发掘、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的新举措,繁荣白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加速区域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登明 《教育》2014,(6):33-35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冯其庸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成都市西一路小学在课改中秉承传统文化养成,  相似文献   

4.
濒危语言:族群特征最后的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族群特征最重要的载体.濒危语言蕴涵着语言使用者在千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硕认识成果,反映了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在思维和认知模式上的特殊性,忠实地记录和见证着族群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这些族群的文化,表现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关系和民族特征.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则会失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最终也将失去了人类的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5.
王磊 《语文知识》2015,(4):19-21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教材瘦身、学生减负、教师减压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删减中小学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这看似简单删减的背后,隐含的却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毁民族文化基因。失去民族文化传统如同失守精神家园、失去思想灵魂,这样的民族注定会迷失方向,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  相似文献   

6.
贵州仡佬族民歌音乐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仡佬族民歌主要是以传统的口耳相传形式延续,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已濒临失传和灭绝的危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民歌文化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认识、了解和...  相似文献   

7.
郭雁 《海外英语》2020,(8):74-75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并揭示其内容.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和制约.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经说过:"语言背后有某种东西,没有文化,语言就不能存在."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是部分相交的.假如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没有了文化,那么语言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无论什么语言,实际上都是一种用来表达文化的符号.文化的活力取决于语言,语言的价值体现在文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和发展前途的民族。而民族精神的铸造和建立,决不能离开和割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这个民族就失去了根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勤劳聪慧的中华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语文?也许我们不能将它狭义地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除了语言之外,文化意识应该是这个概念的主体。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底蕴以及由这种精神带来的促进民族进步的创新意识。我们之所以将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是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它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意识尽管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它又明显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先进  相似文献   

10.
没有文化底蕴的大脑就会形成一座座的文化沙丘,一座座文化沙丘的产生就会导致文化的消亡,文化的消亡就会磨灭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褪去了共同文化记忆的民族就会失去他们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沧桑巨变而能紧紧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就是因为共同的文化认同使他们搀扶着走在一起。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精神凝聚、心理认同、价值取向、生存理念和创造动力。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必然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漂泊者,等待她的将是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命运;而一个民族即使失去了物质的家园,只要她的文化火种尚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  相似文献   

12.
俄报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忘记民族艺术,中国人就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特点,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13.
让古文教学焕发人文光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个民族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个缺少民族文化滋养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一个缺少民族文化滋养的民族,也就失去了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根基。古文,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要通过古文学习这样一条途径,引导学生在热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秀民族文化展示的人文精神纳入自己的思想言行中,为自己的一生铺垫一个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底子和文化底子。1.古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学生立人处世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     
《数学教学通讯》2013,(5):10-11
素材观察SUCAI GUANCHA节日是人类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凝聚的结果.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并且引以为自豪.民族文化往往是通过节日流传下来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最集中凝聚.如中国的春节,路再远,钱再少,人们也要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人身边.即使回不去,也要一起收看春晚.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表现.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节日,那么它离消亡就不远了.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时间排,中国的节日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节,有"楚乡遗俗至今留"的端午节,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节,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的奇葩,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古到今,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但是,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慢慢地,人们觉得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光荣感,致使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一味地抬高西方文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远古以来的客观历史实在。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任何文化一旦失去了"民族性",与他种文化"融为一体",那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文化渗透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侵略一样,始终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鼓吹"文化全球化"。我们必须批判和抵制"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使中华文化继续显示出无限生机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孙梨梨 《考试周刊》2012,(79):18-1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和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粹思想。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韩国的民族精神正是韩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韩国人的爱国互助、勤劳进取的特点早已为世人所熟知。现代的韩民族精神是对古代或近代的韩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韩国人的“爱用国货”可谓由来已久,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创制的韩国文字便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18.
在竞技体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主流的形势下,由于对自身文化的漠视和专业人才的匮乏,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失去了在农耕文明中的主体地位.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其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本研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产业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现有办学条件出发,论证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母语教育,是继中学母语教育之后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的母语教育,也称之为母语高等教育。一、母语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语言不只是工具,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失去一种语言,就是失去一个文化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言技能的传授,母语更担负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功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效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民族文化的区域特征,各地学校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来看也存在实效性不够的问题.文章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和课堂,使优秀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以很好传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