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控制,即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施加的制约性的社会行为.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要指拥有优势文化地位的教师对暂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学生所施加的一种制约性课堂行为.教师通常被奉为社会代表者,这预示着教师文化地位上的优势,也宣告学校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控制之下,……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系统性'与‘可控性'."[1]学校对学生施加的这种"可控性"影响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于是有学者说"控制乃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  相似文献   

2.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它说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证明教师期望是学生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可以左右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心灵的最美好情感.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组成的统一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首先就是教育思想的变革,而教育思想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多媒体时代,一个名师、一次讲课已可被一张光碟替代.于是,就有人说"学校即将消亡"和"教师将被取代",也有人预言,"学校教育将转变为家庭教育".这些人没有认识到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多种社会任务.  相似文献   

4.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是心理素质的深层结构.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来源于学校的教师角色教育.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一是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靠学校全面教化作用和价值引导,二是靠学生自己的积极内化和自我构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有当教师和当好教师的意向,才能将社会期望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提前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5.
肖川 《青年教师》2007,(7):49-50
教育的亲和力,就是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更多地体现在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校园生活之中。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而言,就是春风化雨,就是浸润心田,就是循循善诱,就是用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描述、解释和预言我们  相似文献   

6.
一、美国网络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美国八九十年代开始教育信息化进程,1997年,Peter H Martorella预言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沉睡的巨人”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计划、学生学习和学校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预言似乎已被证实。在近二十年的探索中,美国在线基础教育已在美国教育领域占据了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预言”。预言可以使人精神振奋而朝着预言去努力;也可以使人飘飘然不思进取;还可以使人心理上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挫伤。教师的不恰当预言主要表现如下: 1.对形势预言的误导。一些教者为了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侃彤势趋向:“人人上大学是跨世  相似文献   

8.
民主教育现今已成为教育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而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微缩了的社会组织机构—小社会,因此,学校生活也更加离不开民主教育.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主体是学校人,即教师、校领导和学生,而本文对民主教育的理解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也就是教师、学生、领导之间都应该具有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因此,民主教育是优质学校生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评价,就是对单位或个人的工作业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教育工作的评价一般包括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在这样一个阶梯式评价体系中,社会评价占主导地位,其他级别的评价服从于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10.
教师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幸福.但是,审视当下教师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却发现教师的幸福在逐步失落:物质生活缺乏保障、身心健康遭受侵袭、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究其因,与社会对教师职业神圣化、学校对教师要求功利化、教师自身对职业认识物质化不无关系.为此,需要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方协同努力,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方式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一、教育信息化对学校产生的变革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学校产生十分深刻的变革。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都有着深刻的变化。1.教师的作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仕卫 《文教资料》2009,(9):112-113
教师的心理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文章揭示了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环境、学校管理、教师自身等,以及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的特殊分析,并从社会、学校、教师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现在学校和社会对考试过分关注,主要是考试具有评价、衡量和选拔的功能.家长喜欢根据考试的得分评判孩子学习的好坏;学校惯于根据统考的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考试成了社会看待学生学业、观察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效益的唯一“窗口”;考试成了学校评估教师工作、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尺.  相似文献   

14.
<正>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却正在遭到严峻的考验,从初中到高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厌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不合理评价体制1.现阶段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现阶段,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有两个内容:(1)在学校前勤和后勤中,各种荣誉利益向前勤教学人员倾斜。(2)在教学人员中,各种荣誉利益向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倾斜。2.现阶段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文化政治工作者:从教师角色到教师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政治工作者是新教育社会学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本文梳理了其理论基础:以批判性话语凸现教育的政洛陛,以可能性话语推进政治化的教育。剖析了在学校系统内外,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教师可能展开的教育实践:尊重学生的个体历史与文化,凸显教学的政治性;民主社会的政治在于其开放性与多元性,既往僵硬的规则与关系皆可重新定义。最后指出:当文化政治工作从外在角色转换为内在认同,作为行动者的教师,既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又通过文化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且在当下具体的教学场景中,用超越性的社会关怀与价值担当,纠正教师工作中的“普罗化”,并走出社会再制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释放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能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对未来社会的价值.所以,只有着眼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和自身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一类通过教师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推动学生学习成绩改善的重要组织,个人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之间信任水平、关系结构和内容在改善学生学习成绩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代表教师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指标,基于黑龙江省部分高校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教师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及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个体层面实证研究表明,教师人力资本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就社会资本而言,教师之间横向联系强度以及教师和直接上级之间纵向联系强度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呈现较强正相关性.此外,团队层面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正向联系.  相似文献   

18.
汪文刚 《班主任》2005,(12):11-11
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由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4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它们之间又存在各种矛盾关系.在学校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一对主要矛盾,就是教师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并且不断地将教师(社会或学校)所要求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对于我们完成德育任务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亲和力.就是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更多地体现在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校园生活之中。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而言,就是春风化雨,就是浸润心田,就是循循善诱,就是用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描述、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是耐心地等待,对学生毫不吝啬我们充满鼓励的语言和信任的目光,永远不表现出失望和嫌恶。  相似文献   

20.
教师道德素养是教师人格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其教学行为中的体现.当代学校教育中呈现出学生学习不良等问题,这与教师道德素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有着一定关系.教师道德关系学生成长,对其自身的专业进步以及社会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教师道德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教育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