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无疑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推动力。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实践和理论之间相互孤立的现象较为严重,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和专业能力升级的任务。为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新闻教育改革应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之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能力培养理念必须突出前瞻性,突出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大胆实施宽口径教育,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向交叉领域大胆拓展。  相似文献   

2.
新闻学专业(国际新闻方向)从创建之初至今一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最热门的学科之一。该专业的学生既学习英语,又学习新闻传播的有关理论及技能,学业结束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旨在培养既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新闻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  相似文献   

3.
基于通识教育改革《新闻采写》课程,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创造精神和健全人格的记者,应该结合新闻业务实践,在新闻采访环节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在新闻写作环节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在专业新闻采写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挖掘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学生专业技能素质较差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完善培养体系,优化培养目标;增强企业融合,培养专业师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专业技能,以期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21,(6):130-133
智媒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行业受到广泛关注。面对信息的爆炸性输出,传统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和传播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当前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技术赋能下产生了多种信息分发平台。平台的诞生与信息的传播形式的改变令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如何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所需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智媒时代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和当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地方农业院校也开始纷纷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开办时间短,特色教育不明显,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等原因,使得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因此,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要进行教学改革,实行专业定位,促进课程与实践创新,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俞蓉 《知识文库》2023,(10):153-155
<正>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必要性,通过对现阶段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新闻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强化对新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经验,有效应对和处理媒介信息,从而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是新媒体行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介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趋势,按照传统模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已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元化、融合化、整合性的传媒应用人才需求。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学科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媒介融合这一发展现实,突破以往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单一割裂的局限,建立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体、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学类课程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份额,对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与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不同,文学类课程旨在给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为此,按照文学类课程的学科特点,突出文本细读,还原历史,探寻知识分子精神,让课程对学生真正起到启迪人生、培养审美意识,培育文学感受力的作用。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来说,文学类课程的设置,对高水平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将起到强化基础,提高理论修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媒体数量呈爆炸性增长 ,需要补充大量新闻从业人员。相当部分没有经过新闻专业教育的人因此进入新闻单位。另一方面 ,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新闻类学生招生数量也快速上升。但由于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新闻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原因 ,毕业生质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 ,如何确保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向社会输送富有创新精神的合格的新闻事业人才 ,是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开放的新闻教育观念 ,实施通才教育新闻教育已发展成为涵盖新闻、传播广电、传播科技、…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学科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既要有广阔的知识基础,也要集中地学好一门知识,做某个领域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此,对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将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培养成广博视野与专精知识兼备的人才,为其将来的实践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完善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通过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的创新思维,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泛在学习理论是新闻传播专业泛在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高职新闻传播专业应当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无缝的学习时空。对国内外泛在教学模式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构建高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6A泛在教学模式,以满足新媒体发展时代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人才的业务素质集中体现在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的能力上。新闻写作课作为重要的基础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新闻的英文News就是由north、east、west、south四个词第一个字母组成,意思是“四面八方消息的集合”。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先进,更应该在培养学生判断、处理信息,表达、传递信息上下工夫。有鉴于此,我在新闻写作教学中作了以下三点尝试。  相似文献   

15.
近年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困惑影响了新闻传播机构对学生的选用,也不利于新闻传媒院系面向就业市场培养契合新闻传播行业需要的人才.笔者从新闻传播机构的角度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探讨如何加强新闻传媒院系与新闻传播机构两方面的合作,从建立机制、心理疏导、文化融合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深入理解和独立判断媒介信息的认知结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和较强的媒介实践能力等素质。该类教育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虽然中国新闻专业毕业生从事新闻职业的仅占少数比例,但并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的结论。认为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其前提预设是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新闻职业。在此种前提预设下,无论怎样提高中国新闻教育的办学质量都无法解决“供大于求”的难题。解决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难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只为新闻业培养人才转变到为各行业(包括新闻业在内)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8.
林惠爱 《中学文科》2009,(13):59-59
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人才的业务素质集中体现在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的能力上。新闻写作课作为重要的基础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新闻的英文News就是由north、east、west、south四个词第一个字母组成,意思是“四面八方消息的集合”。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先进,更应该在培养学生判断、处理信息,表达、传递信息上下工夫。有鉴于此,我在新闻写作教学中作了以下三点尝试。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专业的专业水准和办学水平。但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专业绝大多数开办于文学类院系,导致了该课程出现了将新闻与文学相混淆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传播专业作为与思政教育有着重要关联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与鲜明的社会实践性。近年来,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对传媒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进入了全新阶段。文章以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新传专硕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选拔标准、导师指导方式和校内外实践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模式在价值认知、技能培养和学科建设三方面的导向作用,探索从完善选拔标准体系、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三路径来加强新传专硕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