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凤伦 《科教文汇》2010,(28):137-138
成语谚语是一国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谚语用字精练、含义深刻,是人们生活、劳动、智慧的反映。在日语里,除了借用的汉语成语谚语外,日本人自己还创造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由于这部分成语谚语的喻体和典故出处与汉语不同,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本文就这一类成语谚语的典故、出处、喻义进行了分析,并就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莼菜     
冯志舟 《百科知识》2009,(14):29-29
在中国丰富的成语典故中,有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源于《晋书》记张翰的一段佳话:“张翰,字季鹰,齐王阎辟为大司马东曹椽。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相似文献   

3.
贾凤伦 《科教文汇》2010,(29):144-145
众所周知,成语谚语在任何一国语言中,都是结构简洁、用词精练、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含义深刻的语言单位。日语也不例外,也有丰富的成语谚语,尽管不少成语谚语是在同中国人民悠久友好交流中学到的,但也有许多成语谚语是日本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自己创造的。同样,这些日语成语谚语也有它的出处或典故。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交流以语言为媒介,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传统的翻译研究历来比较重视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而对语言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则研究不够。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普遍存在于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等文化体系中,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积累的精华与结晶。同时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翻译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传递成语中的文化信息,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于是在此试图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从语用学的顺应论角度,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来研究成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尝试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思考、交流的能力,达到了解成语典故,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依宁 《科教文汇》2011,(29):121-122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汇、成语、典故和习语,这些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往往是译入语中的文化空缺部分。本文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DavidHawkes)的《红楼梦》译本为蓝本,通过分析其对姓氏称谓、习语典故、诗歌辞赋等典型文化负载部分的处理方式,提出了笔者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陆璐  潘宇 《科教文汇》2011,(8):65-66
“沧浪濯缨”典故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屈原与渔父的故事,源自《楚辞》中的《渔父》篇。此典故形式多样,被后世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唐宋两代.并且使用形式灵活。“沧浪濯缨”典故内涵丰富.除了有清正廉洁不随波逐流的意义外.还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其现实意义亦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自然在中国文人的诗文中一再出现。除了直接的描写之外,有的是用成语典故。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就是引用《晋书·张华传》中的故事,说豫章(今南昌)丰城地下埋藏有宝剑,光射于天上斗、牛两宿之间,常现紫气。南唐李煜(后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用历史典故,“以古鉴今”论述了馆长和馆员融洽关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重阳 《科教文汇》2008,(32):248-248
唐代李端和宋代黄庭坚的诗歌中都用到了相同的两个典故“傅粉何郎”和“薰香荀令”,典故虽然相同,但两人所表现的内容和运用的手法都有很大的区别,从相同典故,不同手法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兔年说兔     
寅去卯来,玉兔登场。由于兔子的外形独特,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动作灵敏,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可爱善良的形象。有关兔子的成语典故、民间俗语乃至诗词歌赋很多,其中蕴涵着大量关于兔子形态、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杨芳 《今日科苑》2009,(21):135-135
课堂问题事件的处理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需要爱心.智慧与艺术的综合体现。文章用多个案例说明了巧用成语、典故等亦可化解课堂问题事件。诗意化解课堂风云,将会给课堂带来愉悦的情感氛围和基调。  相似文献   

13.
杨芳 《金秋科苑》2009,(21):135-135
课堂问题事件的处理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需要爱心.智慧与艺术的综合体现。文章用多个案例说明了巧用成语、典故等亦可化解课堂问题事件。诗意化解课堂风云,将会给课堂带来愉悦的情感氛围和基调。  相似文献   

14.
刘玉娟 《内江科技》2008,29(5):19-20
成语是一国语言文化的精髓与缩影,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态势等密切相关。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语和英语就是如此。由于使用汉语与英语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十分显著,导致各民族在成语所使用的意象、含义和用法上也有很大不同。本文试从这一问题出发,探讨英语成语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和汉语中,典故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史料性文字.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运用典故可以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英语典故主要源自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宗教、历史事件和体育项目.学生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其蕴含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义广 《知识窗》2006,(3):12-12
秦国为了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国相吕不韦欲派张唐出使燕国。张唐面有难色,他说:“我曾经为泰昭王讨伐过赵国,赵国人非常恨我,说‘谁抓到张唐就赏他百里之地’。而去燕国必须经过赵国,我不敢去啊。”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不好勉强。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励志名篇,当推俄罗斯作家尼古拉·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实东汉王充早在两千年前就以铁的反复锤炼比喻人的性格锻炼。若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成问题作答,最恰当的回答应是成语“百炼成钢”。本文试通过追溯“百炼成钢”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文章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续弦胶”的传说 “麟角凤喙世莫辨,煎胶续弦奇自现。”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句诗,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费解。其实诗人是借用了一个科学典故,就是神奇“续弦胶”、其配方及研制的秘密,这个典故已经引起现代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冠石,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不仅要转换语言,还要转换文化.从尤金·奈达的翻译性质示意图入手,以文化的视角分析阐述解释性翻译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从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双关、专有名词、修辞手法、外来语和特定表达等角度具体分析解释性翻译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