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1985年开始的语文教育学三基教学体系的构想与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对这一理论加以总结,把我们的认识、作法作一简要介绍,或许对语文教育学的研究能起一点补充作用吧.一、三基教学体系的构成构成依据 以培养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为出发点,根据语文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理论学科的特性,旨在为中文系学生从事未来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总体结构 由语文教育学基本理论系统、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系统和基本技能训练系统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复合体构成.语文教育学基本理论系统由语文教学性质论,语文教学目标论,语文内容论,语文教学原则论,语文教学过程论,语文教学方法论,现代中学语文教师论等七个部分组成.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系统以初中语文教材为根据,由阅读教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相互欣赏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文本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和谐共振过程。语文教师应优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与浓缩。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重中之重。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现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培养。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古诗词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熏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及情感的培养教育,为未来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与人类文明同步。语文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人工系统,它由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形成不同的特点。语文学科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它由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组成,必须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学语文教学品牌杂志,自1979年创刊至今,致力于提高中学语文教育质量、中学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及教学能力。深受全国一线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及广大语文爱好者好评与青睐。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重点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美育的要素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世上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内部的各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着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与外部事物要发生各种联系,它的内部的各种因素也要发生联系.协同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协同性是系统的普遍规律.系统内各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必须形成协调、同步、互补和合作的关系,才能增强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产生协同效应.下面试对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作一些分解性研究,提示协同的若干思路.一、教学目标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由多种要素分层次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它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张震霄 《现代语文》2005,(5):118-120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狭义上的教材指的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一般认为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即:课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的要素系统对中学生的写作要求未能具体、合理地体现出来,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国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国学教育对于补充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将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为何要把中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相结合及现阶段二者结合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以期探索二者结合的路径,为中学语文教学增添文化底蕴,促进中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的热点与焦点,语文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也话题最多,问题最多。从新闻媒体报道这个独特视角透视中学语文教学及其考试,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真正了解,也有利于重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社会还是校园,都希望打通教与学之间的通道,在教改、课改中创新,求变,求活,突破;传统思维下的经典传承和现代思维下的时尚元素的每每结合,都会对语文教育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而近年来新闻媒体反映出的种种中学语文教学热点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一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我们称它为系统。系统思维的优化性就在于:在考察分析某一事物时,从不把它看作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僵体,而是将它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加以考察分析。总之,系统思维是一种立总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纠正少慢差费的痼弊,就应当将系统思维这股充满生命力的活水,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园地中来。  相似文献   

12.
王瑞平 《甘肃教育》2001,(10):30-30
中学语文是一门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的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过程。认真研究并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对于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关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现状的分析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和负面影响冲淡甚至抵消了语文审美教育的效果。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利益不断调整,社会矛盾不断整合,国民素…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目标,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在美育的视野中重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能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效益,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情操予以陶冶。本文就美育与语文的关系、中学语文教育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整体观念,注意整体效应,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语文教学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研究、改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些研究改进不能零敲碎打,不能孤立进行,更不能只顾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不顾整体,必须在整体的制约下,服从于整体效应,这是客观现实和规律。 所谓整体,指的是若干个有区别的要素组成的集合体,统一体。所谓整体观念,就是把整体做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中探索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就以语文教学任务而言,它是由听、说、读、写、思(思维)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相似文献   

16.
席庆霖 《教育文汇》2003,(10):36-36
语文教学不但要追求课内“活”,也要追求课外“活”,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家庭及其它学科,以激发和挖掘语文教学的活力。要倡导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在家庭教育中学语文,在“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学语文。一、让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能诠释课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与情感教育的并驾齐驱。可是,众所周知,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更多地强调工具性,语文的情感教学影响渐渐被弱化,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够活用优秀作品或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等等,使语文教学充满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8.
美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它们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 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要素构成语文教学,而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正如朱熹所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在庞大的语文教学系统当中,如果离开了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就无法教,同时学生也无法学,进一步会导致整个语文教学系统无法运行.当然对中学语文教学这也是成立的.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在进行相应的改进.本文主要是对中学语言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徐渊 《陕西教育》2008,(6):79-79
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出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也表现出新课标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于语文教学的回归。口语交际是一种在一定交际场合和交流语境中的表达与对话,是围绕话题和交际目的所进行的沟通。从言说者角度看,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什么”,一是“怎么说”。前者是内容要素,后者是形式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