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皮 《大观周刊》2006,(21):I0036-I0036
我以前是不懂喝茶的,再好的茶到我嘴里也都一个滋味。在我看来,除了解渴,我感觉不出茶还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原先老婆和我一样也不怎么喜欢喝茶,每次去朋友家玩,遇到有人给她泡茶喝,问喝得浓还是淡,老婆一律是说:只要一点点茶叶。因为又是怕喝多了睡不着,又是怕茶太浓口感不好。我呢,遇到相同的情况没老婆麻烦,反正浓淡一样,也就无所谓了。  相似文献   

2.
前一段去参加一个新书发布会,因为是潘石屹公司出的书,地点就选在了北京建外SOHO。SOHO现代城我是去过的,虽然心里存着悬疑,觉得这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但我一向是怀着侥幸心理将错就错的,总以为天可怜见,或许会怕我白跑一趟施了魔法移形换位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07,(2):16-16
选择做电视人,紧张是生活的主旋律,或许只能在梦里才可以稍稍放松。我怕一不留神就迷失了自己,我宁愿用忙碌的脚步去填充一个个有阳光的日子!尽管我的脚步有些凌乱,但我在慢慢地调整,努力寻找我的坐标。  相似文献   

4.
有感于赵丽蓉的“怕”田厚钢3月21日晚,在伊利杯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颁奖会上,著名演员赵丽蓉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说,尽管导演去请了我三次,身体欠佳是一方面,但我一怕薄导演的面子,二怕演不好对不起广大观众。窃以为,这“两怕”、尤其是最后一怕,不仅对每...  相似文献   

5.
正常甜蜜     
那天大家不知怎地谈到情场得意睹场失意,小磐在一旁幽幽地说,我明天去葡京怕是要输得横七竖八。于是大家获悉,这个姑娘恋爱了。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老百姓把记者看成是“官”,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些“老大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大多数是有关部门领导不管事而造成的,老百姓失望了。于是,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以为当官的就怕记者,记者一来,什么“疑难杂症”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官员,并未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间,“分内的事”也不去管或管不好。他们怕记者,怕曝光,最终是怕丢“乌纱帽”。在百姓的“非常信赖”和某些官员的“非常恐惧”之间,记者扮演的角色令人深…  相似文献   

7.
今生无悔     
我从1970年担任樟树市经楼镇广播站播音员至今已27年。前年六月,我患了鼻咽癌。如果党和政府同意我继续干下去,我将义无反顾地干到见马克思,无悔无怨。我不愿离开我的工作岗位,怕就怕组织上不信任我;我不愿清闲无聊,怕就怕广播喇叭不响;我不愿死,怕就怕在世没有做好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不了帐。一个乡镇广播站的播音员,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能在广播电视这块党和政府重要宣传阵地上长期工作感到自豪。有人劝我:“冬梅仔,凭你的才能当个老师也要比这里的待遇好”。“冬梅仔,你守广播机房还不如摆…  相似文献   

8.
范健 《河北广播》2006,(2):40-40
我们的节目能够开办起来,真的要感谢河北台。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办艮诉类节目办一个死一个,后来我专门到河北台来看过,去年在人民大会堂开的会我也去了,终于下决心了要办这个节目。省监察厅和纠风办也非常支持。刚开始一部分厅局在参加节目之前很担心,怕应付不了,但是真正进直播间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了。都说觉得很过瘾。  相似文献   

9.
怕不怕     
《新闻世界》2008,(6):36-36
我怕吃饭。——早餐一杯牛奶,午餐盒饭凑合,一到下班就发愁,“去哪吃?和谁吃?吃什么?”几乎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10.
去国外出差,最大的烦恼是无法上网,或者说是不会上网。 原来是准备带着我的笔记本电脑出来的,可是一是闲东西多了行动不便:二是怕“贵重之物”飞入贼手:三是不想因为此类“值钱货”在进出关时增加麻烦。于是,终放弃了这美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正>我有驾照六年,上路次数不超过十次。可以说是懒,但归根到底是怕。"有什么好怕的,"梁雅雯说,"我妈妈1930年就开车了"。我抬头看梁雅雯,既羞且愧,只好自辩说:"三十年代马路上车那么少……"梁雅雯一笑,说:"我妈妈反正是不怕的。她骑马,也开车。驾驶技术也不是很好,有次开到杭州去,撞在行道树上。差一点点,我妈就走掉了。但拍拍灰爬出来,她后来照样开"。我遥想一位富家小姐,拍拍灰从车里爬出来的样子,一身狼狈,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今年大事多多,采访活动也很多,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北京残奥会的采访报道。 说心里话,开始时我有点“畏难情绪”。不是因为不喜欢残奥会,也不是因为这项工作有多累,而是因为我有一怕:怕见到那些残缺的身体,  相似文献   

13.
(一) 我是1942年4月2日到《解放日报》去的。当时,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王鹤寿同志和陈云同志曾先后找我谈话。王鹤寿同志说:《解放日报》要改版,组织上决定派定一同志和你去工作。定一同志做总编辑,帮助博古同志抓好报纸的大政方针问题。你去做党的工作、干部工作和领导总务处的工作,帮助博古同志抓好机关内部的工作,是秘书长的名义。我对王鹤寿同志说:我过去没做过应付这么大局面的工作,而且是在犯过大错误的博古同志领导下工作,我怕干不了,希望组织上另选能胜任的同志去。王说,你顶着延安门市部这方面工作,也比较熟悉了,我们也是不舍得你去的,所以曾选了别的同志,但陈云同志从总的考虑,认为还是从我们组织部挑你去合适,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今年大事多多,采访活动也很多,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北京残奥会的采访报道。说心里话,开始时我有点“畏难情绪“。不是因为不喜欢残奥会,也不是因为这项工作有多累,而是因为我有一怕:怕见到那些残缺的身体,因为那会让我心疼和难过。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我就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去了联合国工作。那时到美国的超市去看。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当时我想中国人哪一天才能发展到这种程度.我这辈子怕是看不着了。那年我32岁。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前后工作了十年.第一次是1971年到1977年.那时在美国根本看不到中国货。第二次是1985年到1989年,那个时候在美国的地摊上开始有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东西了.但中国大陆的产品仍旧非常少。  相似文献   

16.
庞洁 《出版参考》2011,(9):15-15
小时候玩一种游戏,叫做“一二三,木头人”,非常怕做那个“木头人”,单单站在花园一头,背对着小朋友。唯独在喊出“一二三”时,回过头去快快看他们一次,继续转身,向着花园深浓的青涩秘密,不知所以。心里忐忑,闭上眼睛,害怕哪个调皮的小孩,突然在我还没来得及回头的瞬间,已经逼到身后,扑上来包围我。直到游戏结束,还惶惶然。后来明白,那种惶然不过是年少时对孤独的最初体悟,不愿意背对人群,于是多年后记住的也唯有孤独,而忽略了裹杂在时光中的喧哗。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清理与理清     
选择做电视人,紧张是生活的主旋律,或许只能在梦里才可以稍稍放松。我怕一不留神就迷失了自己,我宁愿用忙碌的脚步去填充一个个有阳光的日子!尽管我的脚步有些凌乱,但我在慢慢地调整,努力寻找我的坐标。  相似文献   

19.
我是怎样报道谢军卫冕的──采访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卫冕赛体会黄振中采访名人难,在国际大赛中采访名人更难。在随谢军去摩纳哥采访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卫冕赛中对此体会较深。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卫冕赛有其特殊性,双方棋手都怕干扰,对记者采访挂出免人牌。中国国际象...  相似文献   

20.
我刚从基层中队调到支队报道组时,怀着对新闻报道的热望,不分昼夜地写稿。两个月时间,我竟写了100多篇稿。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整天在企盼和失望中煎熬,后来,我干脆连报纸都怕看了。一天,隔壁的张参谋对我说:“你听搞报道这一行的人说,现在是‘报社无人莫写稿’,我的大记者啊,你还是到报社去烧烧香,拜拜佛,疏通一下吧!”我将信将疑。说实在的,这以前,我也想去报社送稿,可是每次走到报社门口,不由得停下脚步,像我这样的“新兵”,人家编辑会理睬我吗?这次我一定要试试。找谁呢?前不久金华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