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视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史,长期的“工具性”教育,不仅没有根本实现人口质量对人口数量的替代,反而一度遭遇人才和智力瓶颈、陷入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恢复农村教育的本体功能,实施“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一农村教育和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永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3):122-124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本文试从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几个误区,即重视师生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忽视目的性价值;“藐视”学生主体性;“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从而提出在学习活动、班级日常活动、常规管理工作等方面突出学生主体性;加上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才能合理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以社会和教育者为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动物和工具来进行“培养”和“塑造”,力图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所谓“适应者”。这样,教育的价值就单纯地变成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具。诚然,肯定教育具有工具价值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强调人的工具性,而相对忽略了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性发展,这样的教育就成了“无人的教育”。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时曾划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代社会个体对他人、对社会集体的依赖;二是近现代社会人对物质的依赖;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发展。①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确实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点的…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模式正经历着从“工具性”向“主体性”专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发展趋势也应该凸显出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心理上的新走向。“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阶段的教师教学创新越自主,就越依赖“工具性专业发展心理”阶段的约束,“工具性专业发展心理”越成熟,就意味着产生“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的需要越迫切。因此,两个专业发展心理阶段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对立统一的互补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 ,“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待于发展 ,才能生存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使人人都成为自我 ,成为本来的自我 ,都得到自我完善。”康德的话就重视了教育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育必须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由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 ,真正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特点。在农村学校 ,孩子们生活范围狭窄 ,视野不开阔。平时不爱交际 ,口语较多 ,有时与书面语衔接不上 ,这…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教育成就瞩目,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制定和逐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五年间又有11个县通过“普九”验收,基本“普九”的历史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89%。2003年以来,共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76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扩建学校6380所。继续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撤消7人以下和四级复式小学1.3万余所,合并初中学校205所,使全省小学和初中平均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144人和703人,校均规模明显扩大。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的解决。高中教育快速发展,200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到71.37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倍。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和社会发展的恒久力量在于文化。文化传递和创新的主渠道主要是教育。正是教育,使人和文化进行着充分的互动从而使人真正实现了社会化和文化化。教育的发展在于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教育的改革,不仅与政治、经济有关,而且和文化的交流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实现国际间以及国内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应当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一个到处充斥着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世纪,一切以“有用”为重要尺度,技术性、工具性知识成为教育中心。而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就在于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纯知识的教育。忽略了道德主体的个体感受和内在需求,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  相似文献   

10.
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为: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前提;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特点,使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波 《江苏高教》2001,(1):81-83
处于教育活动中核心与灵魂地位的德育,应积极面对新时期浪潮,变工具性德育模式为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表现出与工具性德育模式截然不同的面貌、观念和思维方式。主体性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与一系列社会性功能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培养上,既通过道德教育传授现时代的规范,又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给出了德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军校教育改革须以学员主体性为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发展学员的主体性。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发展学员主体性的紧迫性 ,深入理解人的主体性、学员的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原则 ,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理解存在仅仅是为了“丰富课外活动”和“培养业余爱好”两种误区,其根源在于市场化社会对人的片面化理解,对教育功能的工具性选择,等等。重新审视高雅艺术在人格生成的地位以及驱动作用,必须解决如下观念问题:健全人格作为真善美的统一(对人的理解),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对教育的理解),艺术作为完美的精神追求在于“使人成为人”(对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终身性的内容。在人的素质发展中 ,在精神心灵的培育中 ,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必要的、重要的内容。中外哲人各有一句名言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人的身体在于体育 ,人的心灵在于音乐。”这些话反映了人们对音乐的理性与实践的深刻认识。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大纲提出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在素质教育中 ,是不可忽视美育和音乐的。在学校教育中 ,音乐…  相似文献   

17.
工具性教育及其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具性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教育,而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思想,它反映了支配当今教育的一种哲学理念。顾名思义,工具性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作为工具使用。它注重发展教育的外在价值,不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而是作为无主体性的螺丝钉。在当今倡导主体性教育之时,...  相似文献   

18.
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教育要倡导“人精神”,语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语教育工作的共识。但现实教育中,语教育倡导的“人精神”已经走调、变味,如何正确倡导“人精神”,使之恢复其本来的活泼与真实,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个体的身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自然环境、个体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走过了一条从自失到自思,进而自省的阶段.目前,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内核,以主体性教育为重心,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进行重构,进而解决教育目的的内外矛盾,实现人的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自由融合,使人的发展走上一条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20.
王文岭 《生活教育》2013,(11):18-21
知识教育的功利化和极端化,必然无视“人”,而且视“人”为“物”,工具性教育机制因此而日臻完善。山东昌乐二中以“人永远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为旨归,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实践全面予以贯彻实行,创立了“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校教育创新之路,对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