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 《文教资料》2006,(1):63-64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韩愈因其“文气”理论和杰出的散文作品,在“文气”论发展中写下了最为耀眼的一笔。韩愈散文在骈散结合的句法,“敛气蓄势”的笔法,凭空而来、开门见山的章法三方面树立了充满“文气”之美的散文典范。  相似文献   

2.
学生练习册上有一道关于韩愈《送董邵南序》的开放性试题,其内容如下: 后人在评述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四位文学大家散文的文气或风格时曾分别用潮水、大海、泉水、波澜四个形象来比喻:“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试回味所学过的韩愈的散文,以《送董邵南序》为例,简要谈谈你对韩愈这个作家“文气”或“风格”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历时衍变中,文气的概念表现出极强的生长性。当下论文气,不应仅将其看作一个名词,而应综合文学内外部,从气聚、气贯、气显三个层面立体把握,将文气作为一个贯穿创作始末的动态概念。散文文体中文气论的当代转化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可通过改造合理地用于散文理论建构、批评与研究。李修文在创作谈中对文气的理解仅停留在个人风格、特质上,但这只是动态文气的结果呈现。纵观李修文散文创作,其学养积聚、“感物”“感文”的抒情模式、兼具当代适用性与古典美的语言,使情感与文章结构贯通流畅,确于文气论的当代化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散文,为中国散文奠基。独抒新见,立一家之“说”;风格各异,成一家之“体”;情采纷呈,显一家之“文”:是千恣百态的先秦诸子散文表现的鲜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散文以文气著称,其以骈散结合、善用排比的句法、开门见山的章法等方式,赢得了“韩文如海”的美誉。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其文气的表现形式,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散文”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古典散文成熟很早,然而“散文”一词却出现较晚。先秦两汉,文史哲不分家,“文”的概念外延极广,虽然包括但并不等于散文。魏晋南北朝,骈散始分,文笔巽途。“笔”虽有散文之实,却无散文之名。  相似文献   

7.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8.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历来被人们所推崇。长期以来,读者多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评价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而对它作为辩论文的论辩特色却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其实,庄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写作散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出和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庄子散文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文学技巧,实质是一种思想表达的需要。论辩只是手段,是一种因有“论”而巧“辩”的特殊表达手法。巧“辩”中生“论”,更加丰富了庄子的精神世界。庄子散文可以说是深邃的哲学思辨与优美的散文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是论辩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有机统一的杰作,从而构成了先秦诸子论辩散文中的独特类型。  相似文献   

9.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先秦历史散文写人艺术的杰作──《战国策》文学成就之一邱永山《战国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由于其本身内容的复杂、叙写方式的特殊,造成后人对此书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歧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春秋”类内,地位在经籍类的“六艺”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力图改变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用新观念大气魄重铸散文之魂,以超越“五四”散文的强烈主体精神开启了中国散文的“重工业”时代。他的散文“重工业”说明确提出了现代散文发展的新目标。格局的宏阔性是他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形态特征,而品格的诗性是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内在特质。理解其散文“重工业”说的审美内涵,正可以从“扩大格局,加强感性”两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产生最早的文体之一,最早的散文集《尚书》问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且由于其使用范围、效用和样式的不同而衍化出许多体类。于是,给古代散文分类就成了一个重要论题。对古代散文进行分类,首先遇到的是散文的范围问题。我国在宋代以前,并无“散文”之名。先秦时期,出现“文、“文章”、“文学”之类名称,但所指十分宽泛,几乎包括一切文化典籍。魏晋以后,有“文”、“笔”之分,有的为“文”,无韵为“笔”。这时的“文’测包括诗歌和辞赋,“笔”则指无韵的散体文字。至于“笔”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自六朝…  相似文献   

13.
“以文为戏”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散文之中,到了唐代,“以文为戏”的作品大量出现.韩愈在中唐时期提出了散文复古的主张,其创作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然而,韩愈在散文创作中更为优秀的作品是抒发一己之情的“以文为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本篇从音节字句和行文章法两个方面论述文气的文体表现.前者把“文字”还原为“语言”,“文气”问题就成了“语气”问题.这样,文字从死的印刷物恢复为说或读的声音运动过程—文气就在这活的声气运动过程中产生.这里着重分析了产生文气的八种形式.后者把文气从句、段扩大到篇,使语句中的“气”进一步展开为总体中的“势”,指出虽然强劲有力的声气运动产生文气,但又不能一泄无余,而需要有跌宕、能蓄势,真为内包,避免只作表面声腔阵势.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代优秀作品是经历时间长河冲洗而沉淀下来的金子,我们不仅要读之,更要“化”之。而将之化为语言,化于笔端,化成思想是最好的方式。这其中的“唐宋八大家散文”是我们高中生相对更好、更快、更直接汲取营养的芳草。它们绝对当得起“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评价。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将其阅读教学与我们高中语文新高考作文教学打通,力图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笔者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我国的古代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体裁不断多样化。艺术技巧也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的文学理论批评,也从萌芽走向发展与繁荣。先秦两汉我国还没有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散见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有关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述,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其中《尚书·尧典》“诗言志”  相似文献   

18.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我校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古代散文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9月23日至25日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古代散文的研究历程,充分肯定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学术成果。郭预衡、谭家健两位先生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涉及到古代散文的概念与界域、文体特征及分类、审美观与发展规律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各个方面。其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不能以现代散文的概念看待古代散文,对先秦两汉宜宽,魏晋以后宜严;赋体之文的发展完全与散文同步,赋应当属于散文范畴;讲庸俗社会学不行,但是社会学不能不讲,个人对散文的发展可以起重要作用;“以文为戏”的文章比载道的文章更有美学兴味,而且这类文章贯穿于整个散文史。学者们就古代散文是否是“封闭性的结构(或系统)”和儒家对古代散文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论争。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的论文如对桐城派和明人“山水趣尚”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关于古代散文研究的前瞻,会议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散文史不要千篇一律,可以写美文的散文  相似文献   

20.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