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家庭贫困对儿童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城市贫困对儿童产生的剥夺呈现许多新特点:危害他们的健康,剥夺了他们的各种资源,破坏了他们适合生长的环境,削弱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在诸多的贫困危害中,独生子女在贫困下的心理剥夺状况令人堪忧,贫困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潜在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韵味:环境是外表,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生活理念;历史文化是灵魂,让这座城市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民俗风情是内涵,赋予城市地域色彩和人文气息。碧海蓝天、风景秀丽是一种风情,古街小巷、炊烟袅袅是一种风情,边关要塞、大漠冷月是  相似文献   

4.
环境生态课程是指,将学生置于常态的社会生活环境,依其能力水平及生活现状,以适应未来生活环境为导向,通过对儿童能力与环境要求、现实环境与理想环境的分析评估,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课程.环境生态课程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把教学与儿童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纳入在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作为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地进入城市生活的人群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然而学龄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流动儿童"标签化"、学校环境软硬件匹配不足、家庭教育缺失。蒙台梭利儿童自我创造理论,可供现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创设借鉴。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一个人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行社会生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行为习惯又决定着儿童人生的成败。本文主要从养成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适合儿童养成教育的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坚毅量表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25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发现:(1)城市流动儿童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2)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不仅在坚毅与城市流动儿童生...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怎样生活得更好始终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城市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它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体——人,因而有了进一步的诉求:如何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被冠以国际大都市东方夜巴黎之美称。在近日的一项全国十大适宜居住城市的调查中,排名第五。即便如此,上海快节奏的生活仍让许多人叫苦不迭,而亚健康过劳死等字眼也频现媒体之上。除此之外,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也是困扰上海人的因素。城市需要人文关怀作为底色,因为不论何时,人的精神素质决定一座城市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语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为日后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做准备。在这一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日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儿童提供了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是引渡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不仅直接…  相似文献   

10.
据一项调查显示,山区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喜爱程度表现出了较大的偏颇,农村儿童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偏低。究其原因,品德与生活教材本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翻阅品德与生活(浙教版)教材,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更适合城市的儿童,和山区农村儿童的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作为教师,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笔者现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童谣是在生活的土壤里培育出来的,是儿童体验生活、融于生活并从儿童心里流出的,活跃在儿童口头的纯洁无瑕的诗。这样的诗是诗化语文的一种体现,因为它将语文学习根植于人文精神的土壤里,是学生们语言栖息的快乐园地。语文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新童谣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创作,写出儿童的感受,适合儿童的趣味,符合儿童的想象,是儿童学习语文、自主建构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拓展文本空间,诗化心灵小语教材中有许多童谣。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  相似文献   

12.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家庭、幼儿园、社会是三大影响因素。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儿童最初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基本生活规范主要通过家庭获得。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关系密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4.
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鲁人民版)有很多内容是面向城市的,适合城市学生使用,对农村内容则涉及很少。有许多插图、画面是城市特有的,如公园、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等,农村根本没有这些公共设施。如何处理教材,将“城市版”教材农村化,是广大农村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校的课程与文化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真知识的根源在人的经验里,学校要从整体上设计和实施课程,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阅读与行走中成长,这个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生成积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  相似文献   

17.
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思考小学教育问题,一是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确定儿童生命在小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回到儿童生命本身,通过认识儿童的生命特性、儿童的生活经验、感受、体验和表达,以及儿童的生活环境等以达对儿童的科学认识;三是关爱儿童生命,尊重与遵循儿童的生命特性和生活世界,为小学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19.
<正>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特别适合品德课。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讲道德,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回归点。一、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  相似文献   

20.
杨晓亚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81-282,262
"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基于儿童"是走进生活的首要前提,"适合儿童"是体验生活的基本准则",属于儿童"是建构生活的重要标准,我们应时刻关注"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