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标准,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文章旨在探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体能的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渗透,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体育学科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将教育重心倾向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即使开展体育教学也好似走过场一般,未充分考虑学生体能,以致体育教学质量堪忧。对此,提出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的策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体能是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条件,学生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能,让能顺利开展教师制定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和学生体育活动的流畅性,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得到锻炼,激发体育运动兴趣。但是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此时的学生体质满足常规体育运动的要求,经常表现为缺乏爆发力和运动持久力,可见,初中体育课堂需要加强对学生开展体能训练,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开展科学系统的初中体育体能训练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8):7-8
体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我国教育部门对体育非常重视,目的就是通过体育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在快速地发育,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要比其他学段的体育课程更加的重要,老师如果掌握的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成长,达到教育部门要求的体育教学目标。本文对初中体育体能训练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相关性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教师针对学生的体能基础,从融合训练资源、精选训练项目、创设训练情境、创新训练活动、传授训练方法、延伸训练设计的教学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体能训练兴趣,提升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能训练实施环节有诸多制约因素,教师从基础设施限制、学生参与兴趣低、学校重视度不足等方面,展开针对性教学应对,从多个角度开发体能训练形式,构建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体能训练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初中阶段,体能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育成绩在中考总成绩中的占比越来越重。加强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文章将全面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就如何有针对性加强提升训练提出策略,以期帮助初中生加强体能训练,有效提高中考体育成绩。  相似文献   

7.
8.
体能训练是针对学生身体发育规律和特点设计的一系列锻炼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协调性、柔韧度等方面的机能水平,保持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水平。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期。本文围绕新时期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策略展开探究,分析了体能训练的意义和目的,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以期不断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伯龙 《学周刊C版》2023,(17):157-159
体能是通过力量、耐力、灵敏、速度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体能水平高低与人体机能特征和人体形态学特征有密切关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目的是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能素质,一方面增强学生体质,使其取得优秀体育成绩;另一方面锻炼学生,使其具备坚强意志力。本文分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教育意义,同时通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心态三个方面开展阐述,研究论述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具体开展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人士带来可用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概述及作用,其次探讨了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要求,再次结合素质教育目标,探究了初中田径体能训练教学改革策略,最后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压力日益增加,身心承受能力面临严重挑战。体能训练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抗压能力,但由于体育教学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局面,最终导致小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加之网络、游戏、影视的影响,小学生原本就不多的体能训练时间再次被压缩,这也让小学体育教学面临严峻考验。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能训练已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体育老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90):129-130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教学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这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只有从这一基础工作方面加强重视,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素养,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文章主要从理论上就初中体育篮球体能训练作用和训练问题加以阐述,然后就快乐教学法应用的优势和训练应用措施详细探究,期望能从理论层面就快乐教学法的运用进行探究,能为实际篮球体能训练教学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育制度的改革深入教学的各个学科,体育教学也面临重大改革。在这一要求下,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应抓住给予,在教学中采用创新性策略,改进教学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增进对体能训练的理解,制定适合学生的创新性训练策略。本文通过对学生他能训练创新策略做出全方面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张前胜 《考试周刊》2022,(26):19-22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稳步发展与持续进步,在我国初中教育阶段,体育学科的教学地位日益提高,这也使得充实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创新初中体育教学形式逐渐成为当前初中体育教育中极为重点与关键的教学工作与教学任务。篮球运动作为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积极响应现阶段新课改政策的号召,合理地创新与改革初中篮球体能训练形式与内容,从而在彰显篮球运动教育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促进学生实现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文章秉承“快乐体育”“快乐篮球”的初中体育篮球体能训练教学理念,着重探讨快乐教学法在初中体育篮球体能训练中的有效应用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学生体能训练被长期忽视,这是体育教学中固有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展开创新设计,改进体能训练,优化组织策略,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求。在体育课堂中引入体能训练机制,如适时创设体能训练情境、引入体能训练游戏、接轨生活展开体能训练等,符合体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相契合,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 动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 体验,感受运动的魅力。为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各项运动项目的 学习,奠定学生运动素质的发展基础,首先必须关注对学生的 体能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耐力、速度、柔韧度、协调性等,让学 生在良好体能的支持之下顺利掌握运动项目,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体育教师在认清体能训练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 体能状况和运动需求,做好体能训练指导策略的合理设计,运 用丰富多样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初中体育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的意义进行探究,进而提出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国香 《天津教育》2020,(24):10-11
长跑是一项大众运动,也是初中体育的常见项目,然而很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体能跟不上,或是未获得合理的指导,而出现疲劳、厌倦、受伤等情况,严重影响着学生对长跑的接受程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针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针对各个项目进行分层训练,并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认知去了解体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徐永璞 《学周刊C版》2023,(30):151-153
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参与体能训练,以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高中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能训练,积极改进相关教学策略。文章首先界定相关核心概念,其次说明基本原则,最后论述可行策略,意在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创新策略的研究,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希望能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一定参考,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切实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1,(91):11-13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愈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初中阶段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因其更易于开展德育渗透而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点关注。初中体育课堂被赋予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全学生人格的双重使命。但是当前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课程的渗透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因此文章在分析德育渗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大对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创新德育渗透教学方法和完善德育渗透评价机制三个角度出发探究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