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致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量感”是核心素养之一。具身学习着重于身心一体,从而实现大脑与环境及身体的互动生成,学生的量感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具身体验,而具身学习贴合量感培养的切实需求,通过情境具象化、体验具身化、操作具体化等具身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测量活动中提升“量”的认知、增强应用意识,并逐步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2.
神经现象学致力于意识难题的研究,遵从认知科学的具身研究进路,集中讨论了基于具身行为的技巧性知识习得训练,强调经验并非一种副现象,而是解释心灵的核心要旨。从研究内容上,现象学和实验认知科学相互补充。神经现象学MRC策略的介入旨在从经验的现象解释和心灵的科学解释上跨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鸿沟,体现了交互因果观和启发式策略。  相似文献   

3.
神经现象学是神经科学和现象学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研究领域,主要解释不同人称视角下意识体验的转换及其神经基础。它的兴起为自我和他人同一性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进路。神经现象学认为在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等价关系是依靠一种"体验式共鸣"的具身模仿机制来完成的。通过具身模仿,使得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现象描述与自我产生的类似行为的内部表征相一致。当前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很有可能是赋予我们这种具身模仿能力的神经机制。通过与他人共享这种神经状态的方式,使得自我———他人能够共享不同身体的意识体验,从而实现"客观他人"到"主观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舍勒在他的许多研究领域中都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其哲学思想呈现在人们面前.提及现象学,了解最多的应该是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在他掀起的这场哲学意识领域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在现象学直观的意义上澄清概念、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原则的解决,它“保留了对事实本身和对关于事实的研究的最后发言权”.因而舍勒认为只有借助现象学的方法才能深刻而且明晰地阐述出羞感这一伦理问题.在舍勒的情感现象学研究中,羞感现象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是羞感界定了人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在《论害羞与羞感》的引言中他就表明了自己这一见解“人在世界生物的宏伟的梯形建构中的独特地位和位置,即他在上帝与动物之间的位置,如此鲜明和直接地表现在羞感之中.”[1]  相似文献   

5.
李清 《教育评论》2022,(3):68-78
传统离身认知指导下的青少年生命意义感教育忽略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缺乏整体性、情境性和实效性。文章从生命意义感的认知属性、具身理论依据、神经生理基础以及相关具身认知因素四个层面综合推演生命意义感的具身性,并探索生命意义感具身教育路径构建的“知、情、意、行、境”五要素。  相似文献   

6.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身体验要求教师在量感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身体的各项感官,借助身边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建立丰富的单位表象,逐步形成清晰的量感。教师在提升自身量感、培养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具身体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丰富具身体验中促成量感的生根、发芽和结果,进而为学生抽象能力及应用意识的形成创造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心身关系是关于精神与物质、心理与大脑等心物之间的关系.心身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有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两类观点.具身认知观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观和身体现象学,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观点:心智是具身的;隐喻是思维的核心;认知是无意识的.具身认知观丰富并深化了有关心身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了心身关系的新取向,把心智活动归结为大脑、身体和身体经验的相互作用,认知活动取决于身体本身和个体在社会文化中获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邱关军 《中学教育》2021,18(4):21-31
以伍尔夫的"曼波秀"研究为分析对象,提出: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模仿活动是儿童自发、自觉、自主建构与世界相似关系的生长活动.以加勒斯的神经现象学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现象自我、功能自我和神经自我在儿童对经验范型的模仿中发挥重要作用,儿童模仿世界据此类型化为离身模仿、具身模仿、认知性模仿、体验性模仿以及表现性模仿等.多样态的儿童...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家丹·扎哈维近年来在“自然化的现象学”论题下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现象学能够为认知科学提供更有价值的对人心智活动的解释模型,并且现象学对意识的种种先验分析能够对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有所助益。文章将以“物体恒常性”以及“拥有感”为案例,通过对比现象学与认知科学对这两个具体人类心智现象的解说方式,审视扎哈维的这一观点在具体事实层面是否可行。并由此指出现象学解释模式与当今时代立足于脑影像技术之上的当代认知科学的解释模式之间并无法兼容。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17,(1):22-27
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的结合所产生的具身认知思想以静心作为其实践的重要方式,这对于教育活动的具身分析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从具身思想出发,指出教育学应该吸收当代认知科学的新成果,以具身思维方式,关注身体,通过具身性的身体活动方式指导学习者(教师、学生、家长等)沉静、敏锐、警觉,使学习者按照事物的原貌来体验自身的所作所为,并由此超越到更高的意识层面进行觉知,重新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以求达到教育心智的目的。具身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渗入可刺激具身教育诉求的产生,也是教育学回归经验世界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1.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文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依照量感发展的三个递进水平——感性的量感、理性的量感和辨析的量感,以及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从三个不同维度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即:在实感具身中体验感性的量感,在实境具身中生成理性的量感,在离线具身中升华辨析的量感。通过丰富的具身体验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学生量感的培养离不开测量单位的教学,其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针对学生度量意识缺少、课堂测量活动缺失、教材整体建构缺乏等问题,在“长度单位”单元教学中提出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经历“量”的活动,积累具身体验,发展度量意识;体会“量”的比较,发展推理意识,提高估测意识与能力;建构“量”的勾连,形成结构化知识,实现迁移与关联。  相似文献   

13.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要建立良好的量感,学生需要经历持续的体验、实践和反复的矫正。因此,教师应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具身学习中形成量感,并通过理性思考,在不断的经验重组和思辨中深化量感。  相似文献   

14.
异己手综合征是神经精神病学领域内最引人注目的病理现象之一。按照临床神经病学的界定,患者的某只手似乎按照本身的意志呈现目的性的协调动作或姿势,而另一只手则试图干扰和对抗这种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使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到陌生和疏远。结合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证据,以及现象学方法论,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试图从拥有感与自主感这一对概念入手,尝试解读异己手综合征的主观体验,并给出一种融合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时间意识的双重意向性决定了前反思自我觉知在现象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在现象学心理学中,前反思自我觉知以诸多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形态存在。它在生活世界中具有奠基性,并作为意识的自身给予性构成了任何意识经验所具有的基本的自我感,帮助现象学摆脱意识研究的无穷倒退陷阱。伴随虚拟现实技术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前反思自我觉知的上述特征在自然化现象学运动中得到重新检视与系统推进。橡胶手错觉实验揭示的拥有感可以被视为前反思自我觉知的核心构成,而自我参照系的脑电特征佐证了前反思自我觉知的奠基性。这将启发现象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开展更多值得期待的联姻工作。  相似文献   

16.
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形成依赖于感知经验的积累与理性的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实施“营造矛盾冲突场,具身感知统一标准的需求;强化感知交互场,具身体验标准单位的表象;建构问题生发场,具身理解单位的扩充过程;创设真实情境场,具身反思度量估测的经历;构筑隐喻联通场,具身表达度量单位的关联”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学生与环境交互的真实体验和结构化反思,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与提升。  相似文献   

17.
沈亚 《理科爱好者》2023,(2):230-232
量感是一种数学思维意识,是促进数学与现实世界结合的关键要素。量感的培养,要注重体验与思考并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可感。对内,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具身体验,通过组织多种数学活动,让学生形成量感;对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去观察、比较、推理、建模等。量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正视学生对“量”的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相似文献   

18.
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从现象学、生物学、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学习获得感是"获得感"的下位概念,特指大学生群体在校学习生活中的获得感,具有普遍性与差别性相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生成性与终结性相统一的特征,与幸福感、学习满意度等概念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大学生学习获得感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源拥有感、个人成长感、成就达成感。大学生学习获得感的研究拓展了"人民获得感"的外延,反映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有助于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教学的改革;其生成建立在个体期待的基础上,是大学生通过个人付出,利用各方资源和条件,努力实现预期目标,对客观回报、目标达成度等进行再评价进而产生获得感,最终形成身份认同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开展地理研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文章以庐山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土壤类型为背景,结合"植被与土壤"课例,从分析具身环境、确定探究主题、引导目标生成、组织经验分享与反思评价四个方面设计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地理研学旅行案例,以期探索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