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萍 《新闻界》2006,(4):128-129
过去对新闻表现艺术的研究主要归属新闻写作领域,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要领,技巧众多不易把握,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本文将突破新闻写作的单一视角,从整体上来梳理新闻表现艺术。由于新闻具有多种价值,其中新闻价值是就报道的题材内容而言,而审美价值则是就报道的表现手法而言,所以本文意欲通过对中国审美理论的一些观点进行新闻学的解读来探究新闻表现艺术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3.
张晶 《现代传播》2002,(4):22-26
“自得”无论在中国哲学史还是在美学史上 ,都是有着普遍性意义的方法论范畴 ,它是认识论的 ,也是价值论的。它体现出中国哲学与美学的特殊品格 ,也体现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思维特征。“自得”有着非常复杂的思想史背景 ,不同的哲学派别都以“自得”为其方法论、认识论的重要命题 ,却又有着颇为一致之处。从哲学而言 ,“自得”即是不通过普遍性概念逻辑推演 ,不依赖于教育家的外在传授 ,而是以主体的独到体验 ,直接观照 ,获得属于自己的亲知 ,从而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美学方面 ,“自得”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哲学 ,却又有着殊异之处。它意味着审美体验的超越前人 ,不依古人藩篱 ,更意味着个性的扩张 ,破僵硬的外壳的既定模式 ;还意味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融接 ,拆除其间的障蔽。“自得”也是属于价值论的范畴 ,是艺术精品的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4.
张鹏飞 《新闻界》2009,(1):129-130
新闻传播和传媒者所面对的受众是被教育和引导者,更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尊重和理解的服务对象.既教育、引导、鼓舞、鞭策人,又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人,新闻工作者惟有切实如此实施才是真正地把人放到了"本"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5.
6.
徐雪婷 《新闻爱好者》2011,(15):112-113
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基本美学思想与审美方式具体体现在:自然之美与主题的审美情思;"托物见志,缘物寄情";"澄怀味象""以神法道";主体性灵之美;笔情墨趣的抽象之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审美性的角度切入,分别从纪实性、展示性、无深度等侧面,探析并得出中国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美学特质,即从传统的经典美学范畴向世俗美学趣味转化,进而又从低俗慢慢指向高雅。  相似文献   

8.
安君  姚若琳 《今传媒》2014,(12):147-148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认识,"各个民族的装饰艺术都表现了人类具有喜爱节律性秩序的心理倾向"。同样,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自然和社会有关美的认识,如何将民族传统审美观贯彻于设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以我国传统有关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师法自然"为思想基础,强调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创造性"的原则,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因素,并将民族传统审美观应用于设计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表演艺术的世俗化,东西方先后出现了城市剧场建筑,其观演方式与现代专业剧场十分相似。但随着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明朝以后的中国戏剧逐渐离开专业剧场走进酒肆茶楼,戏剧观演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观演场所的比较,从中国传统审美观及审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摄影技术与手法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运用是平面设计界发展的必然,它的表达能力集写实性与抽象性于一体,更好地诠释了现代平面广告的表现形式及深层次的内涵。摄影灵活多变,造型技法也使摄影美学与广告美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现代平面广告具有时代气息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崔萍 《新闻爱好者》2011,(14):51-52
摄影技术与手法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运用是平面设计界发展的必然,它的表达能力集写实性与抽象性于一体,更好地诠释了现代平面广告的表现形式及深层次的内涵。摄影灵活多变,造型技法也使摄影美学与广告美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现代平面广告具有时代气息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徐立 《新闻传播》2010,(8):70-70
本文以“美学在纪实摄影中的运用”为论题,意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将其放入特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对纪实摄影进行美学方面的解读。并在此基础探寻它的审美本质,以及对当代美学的开拓之处。  相似文献   

13.
自电视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86年,电视技术在不断进步,技术作为电视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电视技术的进步说起,简要论述技术对电视艺术的作用,同时技术本身也因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而具有了审美价值。所以,技术从单纯技术可以发展为技术美学。  相似文献   

14.
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峰 《现代传播》2007,1(4):97-100
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空间维度上的"互联"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使康德所要求的"审美共通感"获得新的历史形态.网络浏览、网络写作和网络游戏,使主体间的非概念沟通真正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这使网络传播暴露出其内在的审美向度,同时也迫使当代美学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代的"六艺之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雏形,而美育是"六艺之教"的主要内容。周代将宗法社会的维系与"六艺之教"中的礼乐教育进行完美结合,通过礼教和乐教的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政治伦理与美育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情景喜剧在经历起步初期的观众适应阶段后,情况有所改变,却仍存在很多问题,情景喜剧尝试开拓更多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7.
周代的"六艺之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雏形,而美育是"六艺之教"的主要内容。周代将宗法社会的维系与"六艺之教"中的礼乐教育进行完美结合,通过礼教和乐教的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政治伦理与美育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夏景华 《大观周刊》2011,(52):237-237
中国的古典园林作为世界的文化遗产,有着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其他世界园林有明显的不同,它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的文化基础上的。无论是中国的四书五经,还是中国独特的东方审美哲学,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美学思想,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园林。  相似文献   

19.
当代人自由、自主、自在的审美精神以及审美活动的诸多变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人们由传统的审美理念开始向现代的审美理念转型,人们的审美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这一突出变化又具体地体现在新闻接受审美方式的嬗变——由“倾听”走向“参与”。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代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美学特点是审美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审美特点是在新旧文化碰撞交融的上海,以电影商业化制作发行为根本,在观众接受、大众传媒和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形成的互动"场域"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培养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电影商业运作又迎合了市民休闲需要,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又使得电影具有教化意义,对"场域"参与者关系的互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审美通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