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印尼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上本土化,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在肯定印华文学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存在问题,还探讨未来的走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印尼华文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影响下,逐步走上本土化,并具有独特的品格,同时也给中国新文学以启示,从而共同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近日,再次翻阅由菲律宾吴永源博士赠送的,在国内几乎是“孤本”的《商报丛书·学府风光》和四辑《商报丛书·商报小说集》。尽管,岁月沧桑带给它们的是纸质发黄,尘封厚积,但抖落多时的历史尘埃,一段被湮没的菲华文学的小说创作重现于世,显现出50年前菲华文学发展的侧影。重读它们对于我们研究菲华文学,了解20世纪50年代菲华小说创作提供了珍贵而鲜为人知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新、马华文文学从对中国文学思潮的跟随、模仿、借鉴,乃至后来的隔绝、自立发展,最后成为独立的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的创作潮流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质,不单关注祖国的动态、民生的疾苦,还反映了马来亚华人的生活,成为服务于当地华人的一种艺术模式。从作家队伍来看,中国作家的影响在早期是全方位,后来逐渐培养本土作家,直至他们完全成熟、自立。反过来,新马华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不算很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互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期间,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建构起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一方面,出版业凭借其拥有的物质力量和多样的传播手段,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多元发展,成为新文学创造实践以及新文学家思想与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另一方面,新文学观念的扩散以及新型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培养和递增,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文学市场并给予其丰厚的利润回报。在出版业的积极参与和影响下,五四新文学从外在存在形态到内在审美特质均呈现出新的文化风貌,并体现为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化创造。鉴于事物的复杂性,出版业的商业属性和观念滞后对五四新文学的创造和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期刊中寿命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之一.<文学>月刊上的文学评论是它的重镇之一.茅盾在"文学论坛"栏目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性的文章,注重反映社会问题,探求文坛的健康发展,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并且积极参与到文学论争中,为<文学>月刊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三十年代的文坛的走向和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在《文学研究会简章》里就确定“研究介绍世界文学”为其宗旨之一.它始终是以一个既是“作者”又是“译者”的文学社团,活跃在新文学阵地,始终从翻译和创作这两个互为影响的环节推动着新文学发展.在儿童文学的建设方面,也是如此.他们立足于洋为中用,目光四射.大胆“拿来”.十分重视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介绍.郑振铎在1922年7月写的《〈儿童世界>第三卷的本志》中的一段话,最能概  相似文献   

8.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对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作家的成长历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鲁迅的民族精神与光辉人格赢得了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崇高赞誉,并升华为海外华人的精神源泉与效仿的典范。东南亚华文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师承鲁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世界华文文学繁荣作出贡献。鲁迅在文学上的丰功伟绩举世瞩目,不只是属于民族的,也属于华人社会,甚至是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9.
魔幻化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文学的突出特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愈加普遍和鲜明。魔幻化与文化杂交过程中作家文化身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系,显现出了世纪之交世界文坛发展演变的现象之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外来的异质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中,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均发生转型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本土化和民族性将占上风;受此影响,作家在创作中极力突出民族特色,但又因自身文化身份的模糊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魔幻化倾向由此而生;魔幻化在发展中民族的文化转型和民族新文学的建构中是否具有规律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民族性建构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是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张力中发展的。新文学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建构文学的民族性。其理想的状态不是简单地确认和复归传统,亦非模仿和移植外国文学,而是在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下重构。它要以多种文化为参照系,穿越中西文化的壁垒,在人类性的高度上重新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对其进行取舍,以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学来表达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文化精髓,达到民族性的借重和人类性的超越。新时期文学对此进行了自觉的实践,其成就和不足都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12.
最早介绍新文学理论和提倡文学革命;最早创造新文学形式和显示出文学革命业绩;最早突破封建文学禁区;最早提出无产阶级文学,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注重新文学建设的,几乎全是20世纪初的中国留日学生。他们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缔造中国新文学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形式的革命,更在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倡文学内容的革命,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他创建新文学的努力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是蕴含着丰富文学宝藏的一部大书 ,但作家们对此普遍认识不足。出于西部批评者的使命意识 ,也由于当下文坛的一些不良风气愈演愈烈 ,笔者希望通过探索西部的文学可能以及这些文学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如何才能转化为文学实践中的积极质素 ,来找到矫正和治疗中国当下文坛不良风气与积弊的可能路径。以下拟从两个方面对理想的本土文学形态进行理论构想。西部镜像 :抵抗模式化书写的有效途径中国西部 ,含有某种起源性因素 :中国境内成规模的山系 ,比如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均密集在西部 ,中东部多数山脉则为这些山系向东延伸的余波 ;孕育…  相似文献   

16.
柳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享有盛誉,杜鹏程、王汶石等“十七年”时已在省内外影响很大,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赵熙等是新时期涌入文坛的骁将,他们是如何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呢?又是如何对待外国小说的冲击与碰撞的呢?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本文从本民族、本地域文学对他们的熏染和陶冶;从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原则对他们的影响;从外国小说对他们的冲击和渗透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求得有助于文艺理论的建设和陕西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学流派中,鸳鸯蝴蝶派是历时最久也是颇受非议的一个流派.它在与新文学的对峙中,几度式微又几度中兴,其顽强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拥有新文学所不及的广大读者群.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大众接受优势的原因,以此作为发展新时期文学的前鉴.  相似文献   

18.
论墨子的文学观念——兼论孔墨文学观念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受孔子思想影响,其文学观念中有与孔子文学观念相近的内涵.然而,由于其所处阶级立场不同,核心价值观念有别,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憧憬很不一样,因而对文学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也就有颇大的差异.墨子在形式上保留了孔子所揭橥的文学概念,却抽掉了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将文学变成"出言谈"的手段或工具,大大压缩了孔子文学观念的内涵,但同时增加个人言论创造作为文学的新内容,又使文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墨子的文学观念不强调情感和审美,也与孔子的文学观念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当今文坛状况喜忧参半。文学审美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文学品性。但市场经济的确立,又使文学成为具有鲜明商业性的产品。对这两重性的处理必然产生三类作品。从优秀的经典创作和文坛现状及理论倡导来看,审美性和思想性与商业性的统一是可能的,并且也必需的。关键要加强处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日益增多,尤其是英美文学大大地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影响了新一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在分析了英美文学的魅力和我国文化的特点之后,重点探讨了不同时期英美文学对我国文化的不同影响。最后对如何正确应对英美文学对我国文化的影响这一问题做出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