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华化是多元化,滇化与其他地方化就是中华化中的一颗颗珍珠。在建设云南民族化大省之际,本论述了从清初王思训的《征刻滇诗启》到民国赵藩辑刻的《云南丛书》近两百年间,云南十几位化名人为保存、发扬滇化所作的不懈努力及卓越贡献,并展示了云南民族化的建设走过的艰苦历程。章重点论述了王思训、赵藩等人具体成就,并对王思训的《征刻滇诗启》原作了注释。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徐霞客《滇游日记》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记述,总结了明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规律,聚落结构及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3.
铜鼓是我国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云南是我国铜鼓发现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文献中屡见出土铜鼓的记载,如《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了乾隆、嘉庆、道光年问和民国时期出土铜鼓的情况,其中有现藏云南省博物馆的著名的广南铜鼓。云南一些府、州、县志,以及近人袁嘉谷在《滇绎》中也记载了出土的铜鼓。然而,这些铜鼓都是时  相似文献   

4.
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是康熙雍正时期加强藏区治理,确保川藏大通道畅通及区域稳定的重大措施之一。清中央政府决定川、滇、藏行政分界并推进其实施,是康熙雍正时期西藏、相邻地区及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史籍文献记载,可以认为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实际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川、滇、藏行政分界的计划并非在短时间提出,也并非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施。此次行政分界有一较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至雍正十年才最后结束。雍正《四川通志·西域》、《西域全书》、《西藏志》、张海《西藏记述》及陈克绳《西域遗闻》等清代早期西藏地方志的有关记载,可补实录等记载之不足,其资料价值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每部关于旅行的电影都蕴含着一个哲理,每一段旅程、每一个故事给予我们的触动都是刻骨铭心的. 《转山》 导演:杜家毅;制片国家:中国 蓝天、白云、高山上的雪、脚下的路、身边的车、坚定的心…… 台湾青年张书豪在大四毕业时遭遇哥哥亡故,正处在迷茫期的他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骑行日志,萌生了骑行滇藏线替哥哥完成心愿的想法.他奔赴丽江结识了云南的骑行者李晓川,并结伴前往拉萨.冬季的滇藏线格外艰险,李晓川意外坠崖重伤.从曲孜卡乡开始的路,张书豪必须独自前行……(曲孜卡乡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横断山脉,属于昌都地区的最东部芒康县,也位于西藏与云南接壤的地方,是由滇藏线进入西藏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6.
疑义相与析     
本文对一些滇版书籍,如《云南史料丛刊》、《云南辞典》、《永昌府文征校注》、《滇志》、《鸡足山志》、《云南历代诗词选》等所存在的注释、校勘、断句等问题,提出了商榷性意见,有助于对古籍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张耀曾以"崇实"为笔名在《云南》杂志上发表了《滇省宜急兴公学》、《论滇省当兴女学》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了其旨在通过教育救云南救中国的教育思想。张耀曾的教育思想包括:提高云南人民以及中国人民的社会智识,急兴公学,兴办女学,创办半日学堂、夜学堂、学会等,对唤醒云南人民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以及普及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十三则是徐霞客在云南游历的行迹,就游记中的《滇游日记》部分归纳了其在科学方面和学方面的贡献。科学方面的贡献从地貌、水、生物、人地理进行了分析;学方面的贡献从其学风格和方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徐芳著述考     
明遗民徐芳著有《松明阁诗选》《荒径草》《砌蛩吟》《傍莲阁草》《蹈海吟》《行脚篇》等诗集,著有《悬榻编》《憩龙山房制艺》《天目游》等文集,还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诺皋广志》与《藏山稿外编》。  相似文献   

10.
楚将庄蹻进云南,缔造古滇王国,是我国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1975年,云南《思想战线》组稿讨论,许多专家学者撰文商榷,发表10多篇文章,今云南出版的地方史志、图书资料,仍然说古滇王国是庄蹻建立的国家。但是,古滇王国主体民族——滇族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成了滇文化之谜。本文认为滇族和苗族先民有密切联系,试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以求行家指教。 一、庄蹻和苗族先民之关系 庄蹻出自楚国。曾出仕楚国之荀况《议兵篇》曰:“楚……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国乃“蛮夷”之邦。《史记·楚世家》载,  相似文献   

11.
孙秋克教授的《明代云南文学研究》以正统文学(诗文)为主体,以新体例对明代云南文学的崛起、发展和重要文学现象、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理论概括,梳理了明代滇云文脉,明确了明代云南文学在全国大格局中的基本地位。云南传统文学崛起于明代,一代文学家以地域色彩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创作成就,成为我国明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杨慎与徐霞客是中晚明时期游历滇云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对云南自然地貌、山川河流、社会风俗、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记载,为我们探寻明代以来云南的自然社会变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较早入滇的杨慎,影响着后来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游历风格,但徐霞客的考察中多处追寻着杨慎的足迹。昆明作为明代云南省府,是他们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以游昆为切入点,探析二人游历的差异以及他们对昆明的功绩。  相似文献   

13.
孙秋克教授的《明代云南文学研究》,是我省地方文学史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而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个性的成果。它以纵横兼顾、史论结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创造性探索和重要贡献,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引人注意:论证了明代云南文学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使读者对明代云南作家群体之社会背景和创作特色一目了然;对南明的一批本土作家之生平行实和创作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着云南社会,高道刘渊然及其弟子在云南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在云南各地设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所见云南道教的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由此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道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云南机务抄黄》是云南最早的档案献汇编,所录制敕之,多为明王朝平云南后对云南的经营和措置,是研究明初云南全境之重要史料,于档案学及档案献编纂学也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清廷入关后,农民军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新的斗争形势下,原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自川入滇,又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联明抗清斗争。在此期间,明末农民起义军与云南沐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几经变化,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7.
兰茂成书于1442年的《韵略易通》反映的是明代的通用官话,本悟成书于1586年的《韵略易通》是明代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标志。“韵略”是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特征,少数民族汉语的“易通”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代状元杨慎谪滇游历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云南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杨慎部分诗词名篇的梳理、评介和赏析,可以让世人通过他的诗文更全面地认识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将其运用在旅游服务实践中,以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形象,促进云南旅游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14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中期,蒙古族史学史的主要内容由明朝学者的蒙元史学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两部分构成。其发展也呈现出前期的明人蒙元史学一枝独秀和后期的明朝学者和北元一蒙古学者蒙元史学齐头并进的局面。分别看来,明人的蒙元史学呈现出学随时进的特点,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则在黄教与史学结合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中越疆界形成的历史总结,认为中越之间自宋代方出现国家边界问题,历元明清三朝,云南毗越边地民族与中越疆界变迁存在着历史互动关系,二者可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