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正最近以来,有关英国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的新闻经常霸占各大媒体头条,而"Brexit"、"脱欧"等也作为热点词汇被公众广泛关注。那么英国"脱欧"法案的由来和进程具体是怎样的呢?请随笔者来了解一下吧!英国"脱欧"的历史背景Brexit是"英国"和"退出"的合成词,指英国退出欧盟(EU)。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举行全民公投,51.9%的选民选择离开欧盟。左翼和右翼的欧洲怀疑论者都主张退出欧盟,而跨越政治光谱的亲欧洲主义者则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继续留在欧盟或脱离欧盟进行了一次公投,当天英国有51.9%的国民投票支持英国脱离欧盟,从而在法律层面上基本完成了英国脱离欧盟的重要一步。英国脱欧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其不仅对英国自身,而且对欧盟推进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都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欧盟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其形成有地理、社会、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从地理因素来看,欧洲国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1月31日注定是一个要载入英国历史的重要日子。这天,耗时三年半的英国脱欧进程终于落下帷幕,英国正式终结了持续47年的欧盟成员国身份。数以千计的英国民众聚集在伦敦议会前的广场上,挥舞着国旗,纪念这一非同寻常的时刻。回望英国脱欧进程,剧情一波三折。脱欧协议数次被否,脱欧日程几度延迟,两任保守党首相相继被"逼退",整个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这一场围绕脱欧展开的拉锯战数度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英国脱欧的肇因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管中窥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的思想主旨,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反映社会阶级斗争的政治小说,也有人从金丹大道的立场来理解《西游记》。对此,詹石窗先生的新著《詹石窗正说西游——〈西游记〉解密》(以下简称《解密》)分别进行了介绍与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詹先生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养性修真为特色的人格教化。"~([1])在《解密》一书中,"养性"和"修真"  相似文献   

5.
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采用他那种系统的方法,已能使社会时刻了解人们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在他以前,民主政治只能靠推测来实行,偶尔举行的选举的结果也决定于选民代表的来信。现在,获选的官员则能更加准确地感知公众的意向,而且可以被人认为他们对投票人的愿望也日益变得敏感起来。盖洛普的方法还改变了市场的活动:在那些现今处于数字统计支配之下的领域里,产品检验和广告竞争仅仅是其中的两个领域。毋庸置疑,统计今天业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大行业,而乔治·盖洛普就是这个行业中的亨利·福特。  相似文献   

6.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①军事自古就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现代的军事,有人给出了以下的定义: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它包括武装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等内容②。战争是军事的核心内容。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普鲁士杰出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③,军事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既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又对他们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总之,军事与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不可不察也。"④  相似文献   

7.
《寻根》2020,(5)
正"出砖入石"是闽南民居普遍采用的一种砖石混砌的建筑方式,在闽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有人对"出砖入石"出现年代做过一些探讨,大体上有三种看法:元末明初说。某次,闽南沿海遭倭寇侵袭破坏,村民们将残垣断壁重新利用,砌成了"出砖入石"的墙面。万历年间说。当时的泉州曾发生一次特大地震,民房尽毁,人们利用残砖碎石混砌为墙,"出砖入石"就此形成。  相似文献   

8.
英国巨石阵     
让人敬仰而畏惧,充满神秘和庄严,历史古老而洋溢着魔力。这就是那不可名状的英国巨石阵给你的感觉。巨石阵无疑是英国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产,它象征着神秘、力量和持久。然而,对于建造这群神秘建筑的最初意图,现在仍是众说纷坛:有人认为是用来祭奠古老女神——造物者的祭坛;有人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各民族中,犹太人的流浪漂泊历史和因特殊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生存智慧是众所周知的,至今他们仍为巩固自己在中东的一块安身立命之地而跟阿拉伯人尤其是巴勒斯坦人斗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其特殊的民族性格和流浪的生活史可以与犹太人“媲美”,而且至今他们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家园,他们的生活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而且在文学上有所表现,这就是吉普赛人。关于吉普赛民族的起源,有人认为来自埃及,有人认为来自波希米亚,而更普遍的一种说法则是他们来自印度。按照后一种说法,吉普赛人祖居于印度北部,公元十…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传统批判与环状思维──关于中国的“近代”问题[德]顾彬著马树德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宋代(960—1279)是中国近代的开端②。我个人却宁愿把它看作是一个新的时期,因为如果近代真的始于宋代,那么新事物就不仅出现在政治、经济和...  相似文献   

11.
外媒导读     
正西欧又有新发现半数男性结"亲缘"最近《自然遗传学》期刊(Nature Genetics)公布的由英国桑格研究所取得的一项人类基因工程研究成果让半数的西欧男人在遗传学上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项研究发现,一半的西欧男人的基因来自4000年前"青铜时代"的一个国王,他繁衍的后代精英贵族遍布整个欧洲,而他自己也极可能是这片大陆上最早的统治者之一,并且用由强有力的精英进行统治的等级社会来替代新石器时代的平等主  相似文献   

12.
英国和美国曾被认为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两个国家。那么,在两国使用的口语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1607年和1620年分别到达美国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定居的英国人,是操十七世纪初的英语,即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时代的英语的。他们大部分来自英格兰南部和东南部,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离乡背井在荷兰居住多年,但他们说话时,仍带有本国南方的口音。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保持了原来的说话方式,但不久就学会了赋予旧词以新义。同时,他们也从当地印第安语中吸取了许多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词汇。到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时,在美国的移民有三  相似文献   

13.
<正>19世纪末,欧洲处于核心地位的两个经济强国——英国和法国,虽然只隔了一条英吉利海峡,但两个国家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经济手段向世界推销自己的产品。英国商人把最赚钱的也是最害人的鸦片推销到东亚各国,但他们是靠军舰和大炮进行强权倾销。而法国商人选用了他们最喜爱的同时也被他们认为是最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丑男圣伯夫     
正圣伯夫(1804—1869),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他开创了以传记书写文学评论的方法。J·G·克拉克称他为"法国最伟大的批评家,或许也可以说,他是亚里士多德之后欧洲最伟大的批评家"。埃德蒙·戈斯说:"圣伯夫并不完美,他有偏见和局限,但即使有这些缺陷,他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小泉八云也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批评家——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即精妙绝伦的圣伯夫。"  相似文献   

15.
将吴冠中与端木正这两个名字并置一处,也许很多人都会奇怪,因为他们属于两个看起来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吴冠中之于美术界,端木正之于法学界,都是赫赫有名的泰斗式人物。但是却鲜有人知道,他们的命运曾经有过那么多的交集,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是延续了60年:他们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二战烽烟消散时的留法学子,他们同为50年代初毅然归国效力新中国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80年代后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普通而又忠实的成员,同时也是现代中法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齐园 《世界文化》2006,(8):20-21
在当今世界上,萨尔曼·拉什迪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雄”。《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代表作,小说的构思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奇思怪想。主人公萨利姆与另一位潜在主人公湿婆以及一群和他们一样具有超能力的孩子们同时出生在印度独立日的午夜。故事发生在萨利姆和湿婆被互换了身份之后,主要内容叙述的是萨利姆成为斯奈家族成员之后的家族历史和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因此,有评论认为拉什迪继承了欧洲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的那些白发苍苍的学者们的口吻三十年来一成未变。和往年一样,今年他们决定格雷厄姆·格林和霍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依然与乔伊斯、康拉德、契诃夫和托尔斯泰这些作家为伍,他们都被认为不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年也象往年一样,瑞典科学院选中了另一个人。上星期,威廉·戈尔丁加入到亨里克·彭托皮丹、伏拉迪斯拉夫·莱蒙特和鲁道尔夫·欧肯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这一令人敬羡的行列。这位七十二岁的英国人最初以他第一部小说《蝇王》而出名。今年的文学奖是自从1953年  相似文献   

18.
外媒导读     
张楠 《世界文化》2015,(2):64-65
<正>搜索引擎揭秘英国各地居民的"个性"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其实很容易就暴露了他们所处的整个城市的状态。全球大型搜索引擎谷歌利用英国人在谷歌中的检索需求,提炼出英国各地人们的个性特征。发布内容显示,伦敦人最爱搜索如何放松、如何冥想等内容,看来他们的生活压力着实不小;贝尔法斯特的居民爱搜"如何剪""如何洗牌""如何催眠"等问题,听起来有点可怕;利物浦的居民则想知道有关画画、亲吻、做贴花等信息,看来他们是够惬意的;而牛津的居民干脆就是一群书呆子,可悲啊!(编译自英国"镜报"网站)  相似文献   

19.
伦敦老城     
数百年前,当皮卡迪利大街还是一片旷野,牛津广场还是通往牛津路上的一些污水塘的时候,伦敦环绕圣保罗大教堂和英国银行的那个地区已是一个喧闹的大城市了。当初,是罗马人决定在此处建造一座城市。他们看到,一座有桥梁横跨泰晤士河的城市无论对于去欧洲还是在英国  相似文献   

20.
<正>苏轼是"千古一人"的文化精英,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造诣极深。加上其政治失意、屡遭贬谪的人生经历和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体系,使苏轼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和人格化身。《前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许多政治上不得志的士大夫一样,此间的苏轼心情是苦闷的。于苦闷的羁旅中,苏轼的创作却又丰富多彩,佳作频出。这些作品没有简单的自怨自艾,反而行文大气磅礴,内里又澹然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