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篇目,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有240篇(段)。篇目的调整,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育审美情趣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如何有效落实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让经典诵读浸润学生心田,让经典之花在学生心田绽放呢?本人反复研读新课标,结合平时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青,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习教育,能陶冶儿童的情操,让儿童一生受益。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实施"激发兴趣—导之以法—引导背诵—课外摘录—灵活运用"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张新胜 《学周刊C版》2011,(8):100-100
古诗文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及早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伦理道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轻.记忆力最强。教师应让他们遵循“背诵为本.不求甚解.但求熟记”的原则,开展古诗文背诵活动.及早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熏陶.做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达到滋养学生心灵的目的。学校要将背诵古诗文成为这些年级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背诵贵在坚持.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教师参与是基础。  相似文献   

5.
夏燕 《教书育人》2014,(10):62-62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阶段是人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必须在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亲近名家名著,诵读千古美文,让经典文化润泽他们的心灵。在我们学校“诵经典诗文,润童稚心灵”这一特色目标的指引下,笔者和学生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沐浴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  相似文献   

6.
  王玉萍 《考试周刊》2014,(4):15-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灿若星河。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加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文化素养、识记能力。因此,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为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 新课程倡导大量诵读古今优秀诗文,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以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学期,我教学一年级语文,在班上开展了一项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每周一诗”。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为背诗课,课上我先检验上周要求背诵的古诗词,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她不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诵读优秀诗文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具体规定每个学段的背诵篇数和诵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专门附录了小学阶段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  相似文献   

10.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诗文诵读”的评估报告说 ,73.1 %的家长和86.7 %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 ;88.7%的家长和96.7 %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 ;94.2 %的家长和100 %的老师认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据介绍 ,组织少年儿童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熟背中国古典诗文经典 ,是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新推出的具有开创性的跨世纪文化工程 ,“平均每天20分钟 ,坚持3年 ,终身受益”。背诵古诗文 ,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 ,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事实证明 ,…  相似文献   

11.
<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听到学生诵读这些诗词句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便成了我和学生课间游戏的聊天语言。一盘珍珠一片星空课标要求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些古诗文像珍珠一样撒在教材里,像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在美丽的星空闪耀。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背诵—些优秀的古诗词,这对弘扬与继承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在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采用诵记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背,教师适当点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也记住了这些古代文化的精髓,这种教学方法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我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多诵读多背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如何让小学生喜爱诵读经典诗  相似文献   

14.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的评估报告说,71.3%的家长和8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据介绍,组织少年儿童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熟背中国古典诗文经典,是中国青基会新推出的具有开创性的跨世纪文化工程。“平均每天20分钟,坚持3年,终身受益。”背诵古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事实证明,让孩子直面经典,比任何所谓…  相似文献   

15.
严宝银 《考试周刊》2014,(48):47-47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学要承载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综合修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积淀丰厚、精深博大的经典文化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丰博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既是教育战略指向,又是教学战术指导;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作者结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对此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经典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文诵读的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大量背诵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将大有帮助。那么,如何在学生中进行古诗文诵读呢?  相似文献   

17.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学生们养成高尚的品德。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诵读内容,耐心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古诗文的内容,积极地帮助学生将古诗文精髓内化心灵深处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要努力避免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理想化,让传统文化精华在学生的身上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经典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文诵读的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大量背诵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将大有帮助。那么,如何在学生中进行古诗文诵读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且还附录了70首古诗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显得十分重要。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调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案例描述新课程倡导大量诵读古今优秀诗文,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以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学期,我教学一年级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