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都属于远古传说,现载他们的文献都是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问世的,比如诸子和其他史志传记等。这些传说性史料是中华远古史的宝贵遗产。西汉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摘汇编,撰成《五帝本纪》。从此,有关中华原始氏族异说纷呈的各种传说有了一个统一的体系,黄帝成为共祖。司马迁受今存于《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帝系》的影响,将黄帝列为五帝之始。  相似文献   

2.
中医典籍向世界推广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是翻译,而翻译的关键是这些文献中隐喻性语言的解读。中医典籍语言最大特点是"取象比类",也就是隐喻性,中医典籍语言中暗设概念隐喻尤其是情感隐喻,而这没有得到阐释者和翻译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倡导中医典籍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解决中医典籍文本语言的解读之困——较准确理解中医典籍语言里的各种概念隐喻和情感隐喻,以便更好地为翻译中医典籍文化的二语译者提供准确理解典籍的认知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病要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来治愈,哲学问题的病则要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态方式来治疗.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纵观西方哲学史,从来不缺少的就是天才.但有这么一个哲学天才,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有着极强的个性,他的哲学思想神秘且难以理解,他不断地打破自己又重塑自己,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分...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回顾了师生关系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现有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历史和精神的公共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珍视,才能使其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法国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大国,历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帮助公众树立祖国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而在法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入人心,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成果的取得与“文化遗产日”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中对于诸法有"十喻"之说,用十种意象来比喻一切法,十喻的本质可以简约为一个比喻,就是影像喻。影像喻的涵义丰富,既是对于所有现象界的形象的比拟,又是大乘佛教重要的现量观照世界的方法,体现了佛教最高的"中道"的哲理境界。佛教中影像喻的探究,对于理解现代人的影像执著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佛老观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韩愈对佛教、道家或道教的基本看法。隋唐时期,佛道兴盛,韩愈以己意重新解释儒家之道.指出佛老的现实弊害,自觉攘斥佛老,试图重建世人的精神家园。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此看法各异。本文就韩愈排佛老作具体分析。努力突显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日本儒教注重人伦关系,要求忠君孝亲,取信朋友,强调长幼尊卑,礼仪秩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要求对国家、民族和主人绝对忠诚,推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忍耐刻苦的韧性意志。日本儒教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忠诚、忍耐、刻苦...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陈国生,张智勇治理社会是依靠道德还是依靠刑罚?这是先秦思想家们苦苦思索而又未能整合的问题,儒墨皆重道德,道家提倡"无为",法家"尚力"、"任刑",见仁见智,各有所依。司马迁立志融合贯通百家学说,以"成一家之言",但这并非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助于人的发展与愉悦”①,许多博物馆都在“以人为本”的办馆思想指导下,努力探索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除了利用本馆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为公众服务外,博物馆还需要时时把握社会重大事件、民众关注热点、科技发展动态,充分利用馆场设施引进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精品展览,吸引和满足不同层面观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需要。从近些年我国一些大型博物馆良性发展态势看,举办精品展览,是激发博物馆活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从2002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到2006年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杨慧林 《中国文化》2007,(1):125-128
“教會大學曾經是中國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驅”,這是無可争辯的事實。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差會以教會大學“作爲傳教媒介”的初衷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在於:基於對“本源文化”(original culture)和“目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不同理解,以齊魯大學(山東基督教大學)和聖約翰大學爲代表的早期教會大學選擇了全然不同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區別,首先體現於作爲不同授課語言的漢語或者英語。齊魯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分别選擇的授課語言,既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傳教觀念,也引伸出一些悖論式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只能在語言中理解、而不是理解語言”,那么追溯當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有意義的。  相似文献   

12.
陈鑫 《华夏文化》2014,(3):28-31
正我们回望近代以来的历史,蓦然发现西学东渐已逾百年。在"中西古今"相互论争的同时已经潜藏了它们"会通"的可能性,而"会通"的目的不是否认差异以求"同",而是承认差异以趋"和"(张岂之《论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从解释学角度看,一切思想都有自身的视域,思想的视域既是思想的界限,又是对思想的超越,因为思想视域总是先行被给予的,同时又潜藏着与其他思想关联的可能性。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理应面向世界展开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参与到时代精神的进展中来。  相似文献   

13.
正一侯外庐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其一生的学术工作中,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史学遗产,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代表著作、理论成就、史学路径以及学术精神。一、代表著作。侯外庐一生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又可以分在六个阶段中。第一段,1923—1926年,这是侯外庐在北京求学的阶段,他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在报刊发表的一些学术、社会以及时政论文,如《哲学与人生》《理想中之妇女解放运动》《一年来的中国政治》等;第二段,19  相似文献   

14.
正张载(1020-1077)一生穷神研几,勇于造道,探索宇宙奥秘,阐发人生真谛,建构了精严的哲学体系,创立了独立的关学学派,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和精神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清初王夫之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子正蒙注序论》)纵观中国哲学史,审视张载所处的坐标位置及其深远影响,可以说,王夫之的点赞并非溢美之词。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行有常”的生态认识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参”和“强本节用”的生态实践观与节用观以及“谨其时禁”和取物以时的生态责任观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苟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我们要有“顺天”和“治天”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生态文明行为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之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6.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经典。在这部有5000字的著作中,虽没有专门论述语言理论的篇章,但他对语言的深切体悟,深刻的思考却贯穿在整个《老子》全书中,尤其在《道德》37篇中,竟有第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等8篇谈及“道”与“名”的关系,说明老子对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老子的语言观念不仅是老子自己思想的基点,而且也为发扬光大其学说的庄子所继承,从而对《庄子》一书的释“道”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庄子选择寓言说理成为一种必然。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理…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与版权日",即俗称的"读书日",这一天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生日兼忌日,也是塞万提斯的忌日。读书日于1995年11月15日宣布确立,其主旨之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的人们,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倡导"走向阅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这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也并不难实现。只是当人们欲望太盛,诱惑太多的时候,被裹挟在各种此起彼伏的大潮中容易迷失自己。读书所带来的好处虽  相似文献   

18.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林传甲和黄人分别在京师大学堂和东吴大学同时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一编写活动竟会引发百年来文学史编写的热潮,各种类型的文学史已多至近两千部,几乎以每年二十部的速度高速产出,正式形成一门中国文学史学科。这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御外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他们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力量,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破坏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的阴谋。从我国少数民族同胞投身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中,我们获得的是对这段难忘历史的思索以及对当下的启示: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抗日战争加强了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在抗战中完成了雏形;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全国各民族只有加强文化认同,强调同根同源,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民族根连根意识、发展共作为意识、筑梦齐努力意识,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0.
清代經學家曾發出“《大易》、《春秋》,迷山霧海”的嘆息。對於《周禮》這部經典,我們也不免有“迷山霧海”的感覺。但《易》和《春秋》之為“迷山霧海”又和《周官》略有不同,前者的迷霧主要是瀰漫在意義的解釋方面,如《易》有“一名三義”,又有象數和義理兩大流派,《春秋》有“微言大義”,董仲舒已謂“其指數千”。《周禮》一書在內容上是比較確定的,即所謂“體國經野,設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