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根》2016,(5)
正今天所谓"绿帽子",源自古代的"绿头巾"。而古代绿头巾的颜色,除纯正的绿色外,也包括偏蓝的暗绿色乃至深蓝色,因此"绿头巾"也曾被称作"青巾""碧头巾""碧绿头巾""绿帻",《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语,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春来江水绿如蓝",可知绿、青、碧、蓝的色调在古人心目中是很接近的。笔者在下文所称绿头巾,也指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社会现实生活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言自明,虽说一些现当代艺术的表现已经不再是普罗大众所理解的那种视觉表象层面的真实,已然将触角伸向更深层面的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科学的思考,但是,不管其衍化出来的形式如何,都是由社会现实生活引发的,这一点几乎是共识。汉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汉字产生的由来,"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唐寅(1470—1524),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这位明代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书画家唐寅可以说是充满故事传说的历史名人,一段"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佳话让人们  相似文献   

4.
正"困学希得未糊涂,日伴诗书意不孤。笔墨堪托资老健,老来兢兢何为乎。"这是先外公王颂余古稀年后的感言诗,道出了他晚年的心境。也就是在此后不久,他彻底撂下画笔,专事书法创作,以至于后来的年轻人都以为他是一位在书法上颇具创新意识的著名书家,而忽视了他在山水画方面所做出的突出建树。老一辈人都知道,此前的王颂余在画坛的影响力是远超书坛的。对此,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唐代有位草书巨匠张旭,人称"张颠"。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米颠",他就是被称之为书画史上一个巅峰式存在的米芾。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虽然官至校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至今,学界与一般大众莫不认为石涛"在创新上的成就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将石涛画学与"创新"等同,而最重要的证据即是石涛自己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借古以开今"等名言。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辨析,认为:以"创新"论石涛画学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伍晓明 《中国文化》2010,(2):121-124,125-135
<正>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在中国传统中,视天与人之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是一流行观念。①此父母—子女关系又由"天之子"为中介而具体地实现为一种"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认为将其作父母的责任具体地转授于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②而作为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天之子即应为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之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被直接规定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元后"即民之大君也。  相似文献   

8.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对书法略感兴趣的人,大多会说出汉隶、魏碑、唐楷之类的将时代与书体相提并论的若干术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自是有时代使然的缘故,那么,时代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10.
建十聊书画     
正喻建十,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部美术学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  相似文献   

11.
陆其国 《寻根》2013,(3):59-63
一《上海众生相》是一本仅九十多页的小册子。但就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一如"万花筒",从中折射出20世纪40年代上海底层民众生活既龌龊不堪,又悲惨凄凉的一面。《上海众生相》共收文21篇,只要看看其中的一些篇目,便可知其内容与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6,(4)
正明清以来的厚葬之风影响甚广,即使在西南的偏僻山区,如川东、川北地区,亦有较大数量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民间墓葬建筑遗存。据其碑志铭文可知,这些墓葬主要是"湖广填四川"以来的移民家族墓。如今这些墓葬的形制规模、碑志铭文、装饰内容和雕刻工艺等成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家族变迁、民风民俗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档案。作为模仿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性建筑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地上石质墓葬建筑,尽管保留了中国传  相似文献   

13.
偶然读到南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句子,便油然想起吴疆的山水绘画。江淹的诗,没有具体描绘送别人物的行动,却不惜笔墨地渲染送别的背景;同样,吴疆山水画面的人物相对其命运而言是渺小的,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摄命》的"亡承朕鄉"之"鄉",不当理解为有"过去"义的"往""昔",而实当读为鄉祭、鄉祀之鄉(享)。"朕鄉"实即"朕享",所谓"亡承朕鄉"就是周王在册命之始语带忧患地说他无以承受社稷之重,以凸显册命伯摄的必要性。由《摄命》的"亡承朕鄉",可知师询簋"亡承于先王鄉"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传统上,师询簋此处断句以"鄉"字属下,并读为"过去"义的"向",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高峰 《寻根》2014,(4):28-31
##正##近日一位朋友回国,在一起喝茶时,谈论到"清朝的留学生为什么不留在海外"这个话题。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留学生却大部分选择回国,尤其是精英分子基本上全回来了,中国近代史那进步文明的一页,无不用浓重笔墨书写着他们的业绩。而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大多数不回国,反而削尖脑袋去混一个外国的绿卡?  相似文献   

16.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09,(Z1):24-25
公元1958年,我十九岁,在苍山五台峰下的一所中学读高中。那时,我们年轻气盛,用"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来形容我们,是很恰当的。这一年,从北京城传来了"高举三面红旗"、"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战钢铁铜"、"超  相似文献   

17.
李莉 《世界文化》2014,(12):6-7
<正>2013年的孔子学院大会闭幕式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做了《我心中的孔夫子》的讲演,他提到了他所想象的孔子,是睿智又活泼幽默的。而作家杨绛心目中的孔子可能更贴近大众的感受——一位善于教导学生的传道授业的师者。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孔子在国人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如今,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并蓬勃发展起来,10年来数以万计的孔子"传"人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为世界各地传递着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18.
青春,这段奇幻而优美的时光,被造物者空降在人生的前半程,将我们锻造、释放,让我们的身体像皮筋儿那样急促地抻长,各种情感在里面朦胧地游走,暧昧地融化,极致地迸发,犀利地击打;甜味和苦涩浓腻地搅拌,年少的单纯和半大的成熟焦灼地撕扯,这么多矛盾的特质意外地统一于一个单薄的个体,好似随时要爆炸。青春是强烈而又鲜明的,也是最捉摸不定的,它有着太多的色彩、味道、形状、意象和情怀,使得电影作者们从不吝惜笔墨,争先恐后地用影像镌刻青春,让青春的澎湃和诱人在银幕上永恒滋长。  相似文献   

19.
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匡按:苏轼诗:“妄心如膜褪重重”〕,夜来无梦过邯郸。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振懑雷,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上面所引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一九五七年“大鸣大放”时期钱钟书先生(先生自号“中书君”,以下因简称中书)由京赴鄂省父病途中所作五首之二,“脱叶”两句形象地表示“放”而将“收”前  相似文献   

20.
时代:清材料:纸本、设色类别:中国画规格:纵76.8厘米,横41厘米收藏处:首都博物馆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乌月山人、清晕老人等。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