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发展总是与矛盾共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的教学进行冷静的反思。我认为,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近年来,提倡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打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2.
许多事物总是过犹不及.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也需要“整容”.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许多事物总是过犹不及,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也需要“整容”,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曰泛滥。1.小组讨论的泛滥。现在有一种倾向是: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改的标志性环节。于是乎,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大有“无我不可”之势。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要小组讨论;精读课文、深入文本要小组讨论;乃至总结课文、课外拓展也来小组讨论,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八股”。其实,语文课上少不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体味、思考。有时候沉静的思考比活跃的讨论更为需要。更何况对于讨论的问题必须精心选择,必须要是有—定难度、深度和价值的问题才行。如果什么…  相似文献   

4.
《周易》有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这反映到语文课堂中就是要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教学中的活跃气氛与静默沉思,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动静相宜,张弛有度。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向“动态课堂”倾斜。各种研究性学习课、各级优质竞赛课,都是热闹非凡、动感无限:凡用多媒体,则求图文并举、声像并茂;凡诵读,则求书声琅琅、整齐洪亮;凡讨论探究,则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凡合作对话,则求热烈活跃、高潮迭起。在语文课堂一派热闹喧哗的背后,应该出现一种“冷场”,一种静默,从而真正做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审美力”。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已平淡再是“信息源”,而是为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从本学期所听六十多节语文课中,发现教师虽然重视通过质疑问难、课堂交流等形式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但是对反馈的学情如何及时处理,尤其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求通而未达之时,或处于阻塞之时,或处于定势之时,或处于分岔之时,如何正确进行“回授”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要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势必成为一句空言,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进行“回授”教学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吓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熊国文 《甘肃教育》2008,(19):19-19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它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了教学行为的转变。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语文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的“度”,有其形而无其质,似是而非,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仍然没有完全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认识太过表面化。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这就强调了语文教学中读书的重要性。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篇佳作,只有反复咏诵,才能回味无穷。语文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逐步领悟,感染其人,产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要想读好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精讲多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读书。生字词在读中认识、理解;优美词句在读中划出来;中心句在读中找出来;段意在读中归纳出来;中心思想在读中体会出来;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发现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平衡,才能使教育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同样,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争适度配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教师分析多,学生悟的少;学生说的多,写的少等不平衡的状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讲得  相似文献   

10.
“信息输入进去,得到输出信息的回报,这一来一去就是反馈。”这是语文教育家韦志成在《语文教学原理》一书中给“反馈”下的定义。反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反馈信息,教师能准确地判断教学目标与学习现状之间的差距,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疑点、错误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的速度,不断地改变角度来调整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不平稳状态,从而因材施教;通过反馈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教师对学生的得力指导。所以,通过反馈组织语文教学,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反馈呢?下面…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参加省级优课评比观摩活动,听到一节课,在品读文章的一个环节,有学生提出要再延长一点时间,教者答应了学生的要求,于是学生继续圈点批注,也有一些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由于课堂沉寂的时间长达十分钟,引起听课教师一些争议。从之后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哪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有趣的意识冲突现象,时下也不例外。请看:楼房越住越高,人的境界却越来越低;高速公路越来越宽,人的心胸却越来越窄;可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可用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住的房子越来越大,家庭却越来越小;毕业的学位越来越高,就业的几率却越来越小;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所存的良知却越来越少;工资越来越高,同情心却越来越少;医生和药品越来越多,可健康却越来越少;宣传和承诺的越来越多,诚信却越来越少;和国外沟通越来越多,和邻里接触却越来越少;交友的机会越来越多,真正的朋友却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孩子却越来越少;产品数量越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上,教师正确理解“运用”的内涵尤为重要.具体的语言运用体现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通过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语言“运用”,我们可以窥探出“运用”渗透到了语言的内部,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潜心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我认为“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文本的手段。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巧妙、适时的“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一、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追问”能…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十分注重听、说、读、写。听为倾听,包括识记与思考;说为口语表达,体现短时间内的语言组织架构能力;读为阅读,考验读者对作品的感悟与品味水平;写为书面表达,更多地表现作者对材料的选择、详略与先后的安排以及为作者情感、作品主旨服务的能力,它是听、说、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说,也即"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讲,这又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讲两部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小学语课堂教学的变化的确令人欣喜,新课程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但冷静剖析之后,却不难感觉到这“繁荣”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急躁与肤浅、浮夸与作态。我们不妨将视点聚焦在课堂的几种现象上。  相似文献   

17.
徐燕 《中学生电脑》2013,(12):71-71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可淡化教育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汪蒲宝 《甘肃教育》2008,(15):45-45
一、求“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了言辞的准确清晰和动听。”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某种角度说,语文是教艺术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用“美”的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激情。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节外生枝”的问题,认为有两点根据、五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碰到过尴尬的一幕:在感受了人民群众在寒冷的冬天,排着长队等待总理灵车的感人场景之后,我问:文章一开始就写到“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你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了人民对总理多么敬爱呀!生2:我仿佛看到天也在哭泣,真的是天与人同哀!生3:老师,我觉得可能这个天气只是凑巧而已。……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下台”的,只记得当时自己的思路一下子断了。那都是我想当然的结果,我以为学生总能在我安排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得到我所预想的确定的答案,而忽视了其“不确定性”的存在。下面,笔者以几个有意义的不确定性镜头为例,谈谈如何积极地应对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一、期待迷人的动态生成1.善于倾听,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但要感动这些身在福中又不曾经历多少世事的学生,说实话我没有多少把握。教学时我小心翼翼地披文入境,使出浑身解数以情动人,生怕他们破涕为笑。我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在学习“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雪中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