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经营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具有教育"市场化"的先进理念;学校教育在满足社会进步、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校长在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发展,核心是学校发展。什么是学校发展?是不是学校规模(校舍、学生数)扩大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学校董事会(股份制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家长、学生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教育质量提高了就是学校发展?等等。由此看来,对"学校发展"的内涵有待我们重新审视。学校发展需要资源支撑,尤其是在当前"穷国办大教育"的前景下,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发展必然要面对"看得见"资源的竞争和对"看不见"资源的开发的现实。一、学校发展的资源基础(一)学校发展资源的竞争与获得学校获得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社会交换,只有满足具有资源的利益主体关系人的需  相似文献   

3.
培智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使每个智障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学好语文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生活,适应社会。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相似文献   

4.
沙特"2030愿景"是沙特新政府的一份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其中强调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对此愿景及其附属的相关政府文件的解读,可以得出其教育发展战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强调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强调教育发展中的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原则,强调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强调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相似文献   

5.
戴铜 《江苏教育》2012,(Z2):60-64
【我的主张】人本和谐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着"唯分是命"的尴尬。研读《新课标》,咀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采用多种办法"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手脑并用,强调劳力劳心结合,强调学校与社会融合、书本与生活衔接。  相似文献   

7.
向颖 《教学与管理》2014,(13):65-66
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在其著作《学校和社会》中从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出发,强调教学中经验指导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杜威总结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概念。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要经营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具有教育"市场化"的先进理念;学校教育在满足社会进步、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校长在市场意识的指引下,重视学校的成本运作,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保证学校健康、稳步、可持续地发展.下面结合迁陵学校的办学实践和本人治校的切身体验,与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具有市场意识的特色专业成为各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首选,而特色专业突出的就是与众不同,强调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本文通过作者所在学校特色专业(体育英语)的建设实践,展示了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特色专业的建设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和观点,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家校共育、校企合作等都是近年来较为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发展路径,它们显示了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并要求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构建更加一体化的协同教育机制,以切实促进现代教育的立体化、动态化和创新化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著、刘时工译的《学校与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论述"学校即社会"这一教育思想观念的经典著作.其强调教育应当在更宽阔的社会视角下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强化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该书主张改造传统教育,拓荒创新教育,满足学生在教育中天性与个性发展的诉求,并要求人们站在社会、学校等更大范围的视角去思考教育的创新变革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今天看来,它仍然充满着时代的气息。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就是要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充满情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生活,并努力去创造积极向上的新生活;要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拓展教育的新时空.学习的新时空,使教育和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强调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坐而论道,要积极地行动,在"做中教"为真教,在"做中学"为实学,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所谓特色,强调的就是学校发展中形成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其基本含义应当是一所学校根据其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而采取的最佳办学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总和。办学特色强调的是学校要从自己的“校本”实际出发,从校本发展、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方面切入,形成自身的特色。所谓特色学校就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学校。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写道:"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教育公平,不仅是指社会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而且意味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符的不同的教学环境。相比传统的"筛选适应教育的儿童",现代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开创适合于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智力、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受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夏丐尊教育理念的基础,包含了人本主义的观念,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六育并重。他提出"教育要以人为背景",强调学校应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具体的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将大大增加。在WTO条款中,教育被划入服务贸易范畴,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是教育的消费者,供需双方构成了教育市场。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对市场的服务、培育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对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即对教育场所的看法——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也就到  相似文献   

17.
"倡导负责任的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责任教育"的重要方面。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目前,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人格养成存在很多问题,人格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美育、德育、智育等多种教育途径,共同推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从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发,对学校体育实施"全脑型体育教育"的理论、现实依据进行了阐述,对其所具备的实证基础进行了一定分析。认为培养"全脑型人才"是教育和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教育应与时俱进,紧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体育活动中强调左右手和身体的全面运动,避免单侧运动,强调积极开发学生左手的运动,以促进学生体质、心理、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在价值取向方面更加强调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服务,坚持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共同发展,更加重视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介入的适度平衡,构建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英学校教育存在着许多区别。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养,进而贡献社会。而中国的教育思想一直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中英学校教育的差异,以期可以借鉴英国的教育实践于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