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文化》2014,(9):35-37
<正>许均先生新近翻译出版的《无知》,是迄今为止,昆德拉唯一未曾在中国翻译出版过的小说。所以较之昆德拉以前的各种翻译文本,《无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部彻底陌生化的文本,读过能够让我们了解昆德拉的种种现在。如同读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一样,《无知》依然给了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不是说昆德拉作品的风格本身,而是,他所描写的生活与我们的境况竟是如此接近,甚至如出一辙。这大概还是因为他曾经的捷克社会主义的背景,所以我们才能对他的"布拉格情结"感同身受。而这一次昆德拉的乡愁,又为如今我国大量的移  相似文献   

2.
随笔二题     
正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永远忘不了中学时期,我在课堂上偷偷阅读史铁生作品《奶奶的星星》的情形,当读到"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  相似文献   

3.
年轻时,我喜欢到东安市场内的丹 复,千古不变。但宇宙的奥秘谁能探桂商场淘旧书。当时,我读英文刚刚入 他认为,来世——天国或地狱都是虚门,借助字典可勉强阅读原著,所以那一 的,俱不可信,应珍惜的是现实世界时期买的多是英文书。一次,我买到波斯 于海亚姆诗中表现了无神论思想,诗人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年) 致统治者和宗教界的仇恨。他死后不的《鲁拜集》英文译本,如获至宝。 就有人攻击其诗是“伤人的毒蛇”。“鲁拜”是阿拉伯语,意思是四行诗。 我热衷于阅读《鲁拜集》的时候郭沫若早在1928年就翻译出版了这一诗 …  相似文献   

4.
<正>我曾经为很多法国作家的作品写过书评。早先是巴尔扎克、是雨果,后来是纪德、是杜拉斯、是波伏娃、是西蒙,后来又是昆德拉。在我的一篇书评《背德者纪德》中,我曾写道:对我来说,纪德是法国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一直觉得法国的文学以及艺术有她极为特殊的价值。自由的纪德来自自由的法国,或者说,只有法国才会产生出纪德这样的作家。法国的文学传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是雨果,是左拉,法国的  相似文献   

5.
田野 《世界文化》2006,(12):36-38
教堂的活动刚一结束,汉斯医生就在教堂门口拉住了我的手,他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吃午饭。我是不久前在教堂参加活动时认识汉斯的。他是印籍马来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性格非常豪爽,家就住在吉隆坡市郊。由于他开的中医诊所在当地小有名气,故凡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汉斯医生。他40多岁,高高的个头,身材魁梧,眉宇间透露着一股英气。自打知道我是中国人,他就对我非常热情。每次教堂活动结束以后,他总要跟我攀谈一会儿,好象他有好多话要跟我说似的。今天,他要请我吃地道的中国餐。我被他的豪爽与热情所感染,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他驾驶着奔驰轿车…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一直想在我们的语言里增添一个新词,即nesomania(希腊语neso意为岛屿,mania意为狂热)。这个新词也许足以描绘出那种折磨了我大半辈子的迷人的病态感情。我的确爱岛如狂,我同它们灵犀相通。每当踏上海岛,我顿感神清气爽;每当忆起它们,我的精神便为之一振。我爱岛的痴情始自童年我开始阅读之时。(鲁滨逊当时如果涉水登上大陆,他可能不过是个平凡的人;他所以成为一个不朽的形象,是因为他上了一座孤岛。拿破仑当年如果被流放到一个村子里,他可能会是一名郁郁寡欢的勇士;但是被囚在那座孤高的岛上,他便晚景凄凉地了结残生。) 1931年我到苏格兰去读研究生时,这种爱岛的  相似文献   

7.
史蒂夫是个12岁的小男孩,正在读小学七年级。但是,由于他的父母都是酒鬼,所以,他眼看着就要永远辍学了。值得注意的是,他有阅读技能,阅读非常棒,但是,尽管如此,他考试却总不及格。从一年级开始,虽然他总是考不及格,但是他却不曾留过级.而是照常地升级。史蒂夫个子很高,块头很大,比起其他12岁的男孩子,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少年,但是,他却一直不被人们关注,直到那天怀特小姐来到他们班上。  相似文献   

8.
一脉清流,在石上流淌,这是我读王绍荣诗歌的第一直观感觉。一个人的诗歌竟然是以这样的意象直接进入我的头脑,无须归纳,无须总结——在我的阅读经验中似乎很少。我想,这可能得之于他的诗歌所具有的个性。近些年,我就读过他的一些诗作。我真切地感觉到了绍荣诗歌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原素,那就是明净,那就是真实,那就是充盈。  相似文献   

9.
邓笛 《世界文化》2004,(2):13-13
上大三的时候,我选修了《市场营销》这门课,执教的是一个脾气古怪的老教授。在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上,他首先作了自我介绍。他说,他的名字很好记———杰克·威克(JackWickert)也就是柳条椅上坐了一个鬼(因为英语有一个表示鬼的词是jack-o'-lantern,而Wickert的读音与意为柳条的词Wicker相近);然后他对我们提出了要求。他说,他会围绕课本和大纲授课,但是他不会照本宣科,他课上用的实例都将是从别的途径搜集到的,至于课本上的实例由于大家都能看得懂,他就不再介绍了,但大家课后必须自己阅读,因为这些实例对学好这门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的确…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初我读的是俄版。现在翻看当时写下的内容梗概:大名鼎鼎的小说家R收到一位不知名的女人的来信。信的开头是“写给把我当作陌生人的你”。受好奇心驱使,他开始阅读这封长达30页的信:我那可怜的孩子死了,这应该告诉你,因为他也是你的儿子!时下,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了,可你并不知道我是谁,我却永远对你钟情。  相似文献   

11.
作为杰出的南北战争历史学家,他让美国了解它的过去。作为良师益友,他使我懂得我的未来。我若不是由于读了《神圣的土地》第98页上的几行字,或许至今仍是一个布鲁斯的泛泛的景仰者而已。《神圣的土地》是布鲁斯以北部联邦的视角审视历史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史书。说来带有讽刺意味,这位教给我许多人世间什么是正确的人,却是缘于他的一个谬误而进入了我的生活。那是在1956年,我15岁,上中学二年级。我为了做英语作业而阅读《神圣的土地》。我很快就被卡顿吸引住了,因为他并不是枯燥乏味地讲历史,而是做到引人入胜。你可以看到参议员们怒目圆睁,唇枪  相似文献   

12.
李婧 《大理文化》2012,(11):48-51
人总有一处一直想去而一直没去的地方,若是时间隔得很久了,便可称之为梦想。我总有很多想要去的地方,对我来讲,湘西的凤凰便是其中一处。我是一个在湖南求学的白族学子,是大学文学课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称为"乡下人"的文坛巨匠沈从文先生以及他笔下那个动人而美丽的湘西凤凰,许多年前第一次读《边城》时,就已经被触动,随着阅读的增加,渐渐地被他笔下的湘西所吸引,似乎走进了他的作品深处,对于我而言,凤凰是沈从文的凤凰,深深地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凤凰在很多的人心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社会发展的二十五年内,出现了不少好的,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我作为这些作品的一个自觉的读者,作为一个同时代人,在阅读时,体验到不少伟大崇高的感情。就感情的直接反映而言,我在读某些作品时的感受,比读完阿·托尔斯  相似文献   

14.
莫泊桑是一举成名而获得广泛声誉的。他曾开玩笑地说:“我象流星一样进了文坛。”一八八○年,莫泊桑的中篇小说《羊脂球》发表的第二天,一变而成为名人。但他在一举成名之前对文艺创作曾有过长期而顽强的学习。莫泊桑的母亲热爱文学,努力指导儿子阅读和写作,是他创作上的第一个老师。他中学的老师路易·布耶觉察到了他的作文中闪烁着天才的  相似文献   

15.
梁平 《滇中文化》2007,(2):29-30
我离休后感到时间宝贵,很少阅看长篇小说,尤其是现代的婚恋内容小说.然而不久前周少金先生赠给我一本他的新作长篇小说《未婚女人》,其新颖的构思、感人的故事情节,却深深的吸着了我,每晚阅读至夜半12点,有时看到非常精彩的情节,还反复细阅欣赏。我认为这部小说,是目前玉溪市本土作家,紧跟时代,反映当前城市火热的生活,难能可贵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不少文学家酷爱动物,有的把动物作为写作的题材。现摘其几例。英国大诗人拜伦一生孤寂高傲,愤世嫉俗,落落寡合,但却非常钟爱动物。他在流亡意大利期间,养了猫、狼、猴子、狐狸、鹦鹉、乌鸦、孔雀、狗等动物。他的寓所几乎成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拜伦最喜欢的动物是狗,他短暂的一生各个时期几乎都养着狗。20岁时,他养了一条机灵的新西兰狗。后来这条狗染上了狂犬病,拜伦想方设法为它治疗,不顾危险地日夜守护在它身旁,不停地替它揩去嘴上冒出的涎沫。狗死后,拜伦伤心地说:“除了墨瑞(他的仆人),我再也没有喜欢的伙伴了。…  相似文献   

17.
从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的小说可以看出他受到英国19世纪作家如狄更斯和现代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的深刻影响。这也许是由于他青年时代自身的历史背景所决定。他在澳大利亚度过一部分青年时代,饱尝了守旧的殖民地的滋味;另一部分青年时代是在英国度过的,在那里他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文学创新时期。怀特出生于澳大利亚上层社会的一个“古老”家庭。这就是说,他的祖辈在19世纪中叶就在澳大利亚定居了。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牛马成群的大型牧场,非常富有。1912年他父母亲在伦敦旅行时生下了他。幼小时,他父母亲把他带回澳大利亚,随身雇了一个苏格兰保姆来照料他。帕特里克·怀特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而他父亲却希望有一个健壮的儿子来帮助他管理牧场。做母亲的认为他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在帕特里克·怀特14岁那年,母亲又把他带到英国,送他到一所著名的儿童学校去读书。在学校里怀特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风铃     
"李思勉,你的包裹".随着叫声,一个小纸盒已放在我书桌上.一看地址,我就知道是谁寄的,我以为是一套裙子或是一个布娃娃,因为明天就是我十六岁的生日了.我便拆开来看,我愣住啦,一串风铃!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便使劲揉了揉,真的是一串风铃,一串非常精致的风铃.噢,我明白了,原来是他.  相似文献   

19.
巴陵 《大理文化》2005,(1):17-18
我并不是要故弄玄虚地选择"灵魂"这个让人沉重的词汇来表达阅读李智红散文后的感受,但是,我确实难以找到更加合适的另一个词替代它.虽然想写一点阅读李智红先生散文感受的想法很有些时日了,却一直很难动笔.一则担心自己的水平太低,不能正确地解读他丰富的文章内涵;二则是我认为不管是深刻还是浮浅的思想,一旦说出来就变得滑稽了.是故,始终犹豫不决.今天,在很多朋友多次热情的鼓励和热切的支持下,现就李智红先生的散文,谈一点个人阅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20.
正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卡夫卡却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曾经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