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洋恶之花     
李兆忠 《东方文化》2001,(1):118-120
外国人印象中的日本,总是与艺妓牵连在一起的,就像富士山、樱花、相扑一样。然而,艺妓究竟为何物?多数人恐怕就不清楚了。这也难怪,时代早已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艺妓事实已经不再存在。如今京都街道上,偶尔也能看到几个翩然而行的艺妓的身影,那只是观光的点缀罢了。  相似文献   

2.
<正>《洛奇》(《Rocky》)是一部电影,也是一段人生。在电影与人生的交织中,缔造了光影和现实的传奇。当我闭上眼睛,一幕幕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美国有一座东部城市叫做费城,如果你询问当地人,"费城的标志人物是谁",你可能会听到一个答案是艾弗森(原费城76人队队员),但是一定会有人告诉你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奇",一个从电影里走出的"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一座理想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相反,一座糟糕到走向毁灭的城又是如何?理性让社会森严有序到不容一点差池,也会让"众生"冷漠猜忌,甚至不敢流露半点真情。感性的光辉可以温情脉脉地调和着一成不变的刻板,也能让人迷狂到物我两忘、虚实难分。这部小说则是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在这两个极端中弹奏的一曲奇谲的交响曲,小说中霍夫曼博士建造了一台机器来生产欲望,使得都市中的人因此沉沦于爱欲,幻觉浮现,魅影重重,商业生产、政府公务都停滞不前,全城陷入恐怖与混乱之中。一位小公  相似文献   

4.
追踪小说人物的原型,对其探根寻底是一桩撩人的趣事。在掩饰一个真实人物时,小说家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不得不对人物做些调整。如果写作顺利,作家就退避三舍,在人物自行其事、发表个人见解、设计自己的生活时,他就会以一种越发惊诧的感觉站在一旁关注他们。如果一部小说流芳百世,那么对作品中人物真实性的探究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只记住了书中人物的名字而忘记了(如果知道的话)触发作者激情的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读者中有不少人可能知道凯瑟琳·巴克利的名字——《永别了,武器》中伤员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在  相似文献   

5.
正每当谈起中国画的特征时,即便是完全不懂的人也大多会说出"中国画是写意的"之类的断语。诚然此话绝对不错,但是若要深究何谓"写意",恐怕就不是人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的了。其实,从绘画的角度上看,所谓的"写意"可以有"写意画"与"写意性"两种不同的探寻方向。中国画虽说千百年来从题材、内容乃至表现工具、表现材料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但  相似文献   

6.
<正>有这么个小说,故事里的男主角爱上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说到这里,有个名字恐怕已经呼之欲出——洛丽塔。没错,这正是小说的题目。可这里说的,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那部名作,而是一个短篇小说,作者德国人,笔名海因茨·封·里希贝尔格。此人曾作为骑兵军官参加过"一战",退役后进入报界。1929年,他成为"齐柏林号"飞艇环游世界的随行记者,全程报道此次创纪录的空中航行,因此薄有文名。希特勒上台后,他像很多人一样,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  相似文献   

7.
围棋西传录     
刘善龄 《寻根》2002,(5):48-52
一尺见方纵横19道的围棋棋盘究竟能摆出多少棋局?北宋沈括得出的答案是10^52,这个数字多得就好像恒河的流沙,难怪小小棋枰竟能容得下古今中外那么多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又是一年的开始,又是新的一期出版,每当此时,作为一名编辑,总是诚惶诚恐,不知过去的一年呈现给读者的精神食粮是否合格,是否能让读者共情或者有所收获.回顾2020年的《大理文化》,小说仍是重头戏,全年"开篇作品"和"小说平台"共刊发小说19篇,约计26万字.在数不清的来稿中,我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欲望,也能看到故事背后的那一个个人物,体会到故事里的一段段感情.回顾2020年《大理文化》刊发的小说,我能记起当时编发的情况,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校对,都让我对这些小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每一次编稿、改稿都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我自认为无论在讲故事的手法还是故事本身都很好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书香"何指     
刘书龙 《寻根》2004,(5):82-83
在汉语里,“书香”是一个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如“书香门第”、“世代书香”等,这一点凡是读书人都是知道的。但如果问到“书香”究竟何指?恐怕现代的许多人就会感到有些茫茫然了,甚至会有一些人错误地以为“书香”就是指书卷间的油墨味。其实所谓“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  相似文献   

10.
在当时人们并不期望女人能写小说,因此她的小说以男人的名字乔治·艾略特署名一百年以前,人们并不期望*个女孩子多么聪明,能读多少书,当然更不指望她写书了。她只要能缝衣做饭,料理家务也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11.
刘善龄 《寻根》2010,(1):4-6
<正>鲁迅小说《祝福》写岁末年终祭祀,场面肃穆祥和,充满虔诚,透尽喜气。小说营造这么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稍施笔墨就将祥林嫂的凄婉人生衬托得越发悲凉。祥林嫂悲剧故事广为人知,但对鲁镇的年终大典,就连作家张爱玲晚年也还说她不懂。可周作人却说"年底有这祝福的风俗的地方可能很不少",只是有这风俗的地方大致都在江浙,各地所称未必都是"祝福"罢了。  相似文献   

12.
读史三议     
<正>一、吃饭与读书吃饭与读书,似乎互不相干,实际相当类似。吃饭是补充物质能量,读书是补充精神能量,所以,二者也就具有了可比性。当然,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但只要能说明道理即可。很多人读史书,往往会遇到繁体字和文言文这两大拦路虎,望而生畏,于是先读白话本,或者看二三手的普及介绍,这很正常,也有必要。但是,如果条件许可,力有所及,读原著、读史料,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收获。这就好像吃饭,仅仅从补充营养角度看,方便面以及各种速食制品都是可以吃的,但是,要品尝美味,恐怕快餐就做不到  相似文献   

13.
<正>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的创作生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风云变幻的战后岁月。在20世纪小说界各种"主义"与试验形式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格林始终将悬念和惊险作为情节的助推器,将人性和道德冲突作为故事背后的叙事动力。就故事性和道德关怀而言,他的小说更接近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就类型而言,他的许多小说可以划为间谍小说、犯罪小说或惊险小说;就题材而言,格林既使用以天主教信仰为主的宗教题材,也关注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问题;就其题材范围而言,他的小说覆  相似文献   

14.
丰家骅 《寻根》2011,(3):46-51
中国是一个爆竹烟火大国。它的爆竹烟火不仅在世界上出现最早,历史最长,而且产量之大、种类之多,也都无与伦比。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们这个爆竹烟火大国的子民:中国的爆竹烟火缘于何因、起于何时?恐怕很多人难有确切的答案。尤其是烟火,研究者都慨叹史料太少,难探其源。我试述之,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正> 有读者给我发来邮件,也有读者寄来录音记录,内容说的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述《玄奘西游记(33)·魂系真经》时,批评"今天的翻译作品,有的随意删掉段落,有的译文令人莫名其妙。"他举例说:"我看过一本书,卡莱尔的《英雄崇拜》,一代名著。有一个汉译本讲,‘当人走在黑夜路途中,如果前头有一只发亮的乌龟,它就能领着你穿过黑暗。’我当时看了,乌龟发亮,没听说过,乌龟怎么能  相似文献   

16.
<正>忘忧山公墓位于韩国首尔中浪区的忘忧洞,此处也是一个墓地公园。如果步行途经一段弯弯曲曲的山径,穿过旧茔新冢的一片荒凉,再经过"思考之路",就能看到一棵苍绿的松柏底下的一个小坟墓,稍显稀疏的野草点缀其间。"大乡李仲燮画家墓碑"几个字写在小墓碑上,"大乡"是李仲燮的号。墓碑旁边的石墩上刻着两个孩  相似文献   

17.
1939年,爱尔兰著名小说家乔伊斯完成并出版了他最后一部杰作《为芬尼根守灵》,两年后他在瑞士的苏黎世撒手人寰。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写道:“百感交集,一点麻烦,有谁能理解我?在于百年的茫茫黑夜中有谁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还有谁在阅读和理解乔伊斯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呢?乔伊斯在为谁守灵?为自己?为他的时代?为现代主义?还是为西方传统的小说观念?乔伊斯精心设计的诸多谜语谁能解答?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伊斯研究专家理查德·艾尔曼的洋洋97万言的《乔伊斯传》,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和答案。  相似文献   

18.
<正>一、小说与fiction中国的古典小说与西方的"小说"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方的叙事文体fiction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文体,而只有"小说"一词与之相近,于是fiction便译作了小说。小说与fiction只是近义词而非同义词。中国作家真正按照西方的fiction文体作起小说来,还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此前的小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小说(fiction),汉学家浦安迪给它提了个名字,叫"奇书体"。  相似文献   

19.
<正>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他的诗集《吉檀迦利》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相较于诗歌,他的小说创作学界则少有关注。泰戈尔的小说不同于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和早期的情节小说,它既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也不注重讲述情节生动的故事,而是带给人一种散文化、意象化的独特韵味。所以,当读者以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衡量泰戈尔的小说时,就不免有所诟病。事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空间叙事研究大致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来自于"空间"转向之后的叙事学界对学科自身的再思考;一种倾向于就已有的对空间叙事理论(或言叙事理论中的"空间")的研究成果,观照、剖析具有叙事性的不同媒介的作品。就小说艺术而言,关于空间叙事问题研究大致集中的热点有两个:第一,真正结合文本实际,探讨"空间"叙事问题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从叙事作品中文本所建构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空间"和人物视点角度出发用眼睛和言语看到并讲述后所建构的"空间"研究探索叙事规律。第二,则属于对空间叙事问题的外围研究。主要表现为据佐伦、列斐伏尔、弗兰克及爱德华·索亚等相关"空间"理论对小说空间进行分类,着重解读小说艺术的空间形式以及文本作品的空间叙事结构。还包括对小说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的研究,以及小说空间形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