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岩 《世界文化》2010,(1):11-12
印度文学从古至今经历了吠陀时期、史诗时代、古典文学时期以及近现代文学兴盛期,每一个阶段都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伴随着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的脚步,世界文坛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印度英语文学作品,纳拉扬、奈保尔、拉什迪、阿兰达蒂·洛伊等印度裔作家大放异彩,他们出生在印度,又有着旅居英美的经历,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反映在作品中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与印度本土作家一起丰富着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2.
印度文学从古至今经历了吠陀时期、史诗时代、古典文学时期以及近现代文学兴盛期,每一个阶段都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伴随着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的脚步,世界文坛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印度英语文学作品,纳拉扬、奈保尔、拉什迪、阿兰达蒂·洛伊等印度裔作家大放异彩,他们出生在印度,又有着旅居英美的经历,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反映在作品中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与印度本土作家一起丰富着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当代文坛,南印度作家卡玛拉·达斯以其直率大胆、自我告白的诗歌占据了独特的位置,更以毫无顾忌的恋爱事件饱受争议。人们经常把她与波伏娃、杜拉斯以及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相提并论。著名的印度英语文学专家艾衍格尔指出,"毫无疑问,在特鲁·都特甚至萨若姬妮·奈都以来的印度英语诗歌中,卡玛拉·达斯是一个新现象。她的诗具有女性强烈的感受性,敢于毫不顾忌地表达所受到的男权社会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正>印度报纸曾在小说《英语,八月》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中评价道:"如果说拉什迪《午夜之子》是印度英语小说的分水岭,那么《英语,八月》则是它默默无闻的孪生兄弟。"媒体的评价侧面体现了《英语,八月》在印度英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部198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依靠独特的"混种习语"收获了数百万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而它的作者,就是印度本土作家乌帕马尼  相似文献   

5.
印度英语文学是英国殖民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混血儿,在印度近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20世纪前后,随着印度现代化进程的蓬勃开展,印度英语文学在印度文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印度英语出版物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本土语言的出版物。并有相当多的小说家获得了布克奖等多种奖项,成为了读者和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印度英语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上。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印度英语小说家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印度英语小说早巳成为了世界文学图景中的一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徐威 《世界文化》2013,(8):28-28,29
一V·S·奈保尔,著名英籍印度裔作家,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立尼达岛的一个印度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毕业后定居英国,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奈保尔的作品多为描写印度、非洲等第三世界的人的生存状况,表现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多元复合的文化背景,使其在东西方两大文化间徘徊,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印度女性文学有着突出的现实主义色彩,女作家们由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社会中尚存的传统观念和性别偏见进行揭露和批判,她们的写作必将促进印度社会文明的进步。安妮塔·奈尔(Anita Nair,1966—)是印度当代著名的英语小说家、诗人,她广受关注的小说是《女士车厢》和《更好的人》。安妮塔·奈尔作品被翻译成了  相似文献   

8.
正莫妮卡·阿里(Monica Ali,1967—),英籍孟加拉裔女作家,曾被英语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列为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主要展现移民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命运与自由意志碰撞下的精神探索。阿里的第一部小说《砖巷》(Brick Lane,2003)出版前便入围了布克奖,并获得大英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殊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子女遵从长辈的传统观念,把女儿对母亲精神文化的"后育"作为主人公意识觉醒和精神"第三空间"建立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文学一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裔美国文学一瞥倪大昕80年代末以来,美国文坛出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新气象,即华裔作家群的崛起。以中国人为主角的小说纷纷问世,各种介绍、评论文章也不断见诸于报端。有的作品雄踞畅销书榜数十周之久,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有的荣获多种著作奖,有的还被搬...  相似文献   

10.
昔日,大不列颠帝国将殖民触角深入古老的印度榨取财富,万没有想到英语竟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当殖民者的脚步从次大陆撤走,英语却依然像退潮后遍布海滩的贝壳,几乎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都能熟练使用英语。印度官方语言一共有15种,但没有一种语言可以通行印度各邦,只有英语可以在上流社会通行无阻,英语读物的出版量也超过了任何一种民族语言。而且,印度英语还顺利产出了印度英语文学这个“宁馨儿”!  相似文献   

11.
正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路先锋,被称为美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俄罗斯大叔。他以对小说体裁的成功颠覆和其鲜明的后现代性而享誉文坛。其小说也为后现代叙事理论提供了文本参考,并成为众多后现代文学的推崇对象。20世纪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相似文献   

12.
鲁道福·安纳亚(1937-)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奇卡诺(墨西哥裔美国人)文艺复兴的一员主将,迄今巳出版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2部、史诗2部、散文集1部、青少年文学作品8部,并有7部剧作上演,赢得了“奇卡诺文学的教父和领袖”、“最受好评、影响最广泛的奇卡诺作家”等美誉,在西语裔族群内部和主流社会都享有不凡的声望。  相似文献   

13.
自1969年创立以来,布克奖巳成为英联邦国家最重要的文学奖,影响日益壮大。2008年正值布克奖40周年,年仅34岁的印度作家阿拉温德·阿迪加凭借长篇小说处女作《白虎》一举夺魁,爆出了大冷门。最后一轮的竞争对手既有布克奖常客爱尔兰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又有同胞印度英语文学骁将阿米特瓦·高士。凭借处女作就能“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第二年轻的获奖者。阿迪加的确值得庆祝。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位印度裔的富豪,家住在曼谷靠近唐人街的印度街上,以经营房地产为主,兼营珠宝玉器、金融证券和酒店业等,属于泰国的巨富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在明治维新开启的日本"近代"长达150年的历史长河中,比起漫长(64年)而惊心动魄的昭和年代,刚刚跨入第31个年头就落下帷幕的"平成"似乎乏善可陈,缺少了些许存在感。然而,对于文学来说,30年是足以使其完成定型并明晰脉络走向的时间维度。文学的近代以来,孕育了46年历史的明治文学体现了明治年代特有的与旧时代决裂的"文明开化"和"脱胎换骨"。这一时期产生的浪漫主义彻底告别了古典主  相似文献   

16.
印度之恋     
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中,很多人只会把曾经的过往埋在心底,让记忆随时光远去,随生命消失。双方能够把相同的一段爱情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世的非常少见。因此,罗马尼亚裔美国学者,著名的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与印度作家麦特瑞伊黛维(Maitreyi Devi,1914—1991)对同一段爱情的书写令人瞩目。米尔恰早在20世纪30年代恋情刚刚结束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心,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辐射和影响。二者在文学史上也并非孤立发展,可以说中印两国在亚洲文学审美范式的塑造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传统的"抒情"精神成为亚洲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亚洲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中印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娇红记》(中国古典戏剧)与《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约创作于公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日本迎来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日本文学随着本国经济攀升后,趋于“平常性”的经济视角开拓出一批独特视阈的个性作家,其文学进入80、90年代以来,新的文学势态异彩纷呈,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吉本芭娜娜[“芭娜娜”即英文“香蕉”(banana)之音],这朵香蕉奇葩跃身文学界,如同一颗明星粲然升起,流光溢彩地照耀着整个90年代直至新世纪的日本文坛。芭娜娜文学中没有愤世嫉俗,没有仇怨出世,却以哀婉营造温暖,大度里给予宽容,通俗性中糅合着人生意趣。日本文学评论界甚至出现了“芭娜娜现象”,她与前辈作家村上春树一样,成为日本当代文坛新宠儿,二人并驾齐驱,分别被冠以日本当代文学的“天后”与“天王”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正一位有着褐色皮肤、留着大胡子的帕西人常穿梭于东西方不同的国度,在行程中,他曾被要求刮掉象征着自己身份的大胡子,他曾在美国机场遇到不公正的安检??对他来说,用自己的笔为帕西人书写、为印度书写、为第三世界书写虽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印度裔加拿大籍作家罗辛顿·米斯垂1952年出生在印度孟买,大学就读于孟买大学,学习数学专业。1975年,像大多数印度青年怀揣美好的追求一样,他毅然选择去海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40年代,由于英国殖民者在统一的印度实施印巴分治,导致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家庭大批迁移。人们原先存在的友谊纽带被撕裂了,然而某种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下面的小故事就是一个例证。时光要回溯到1947年7月的夏季,随着"独立日"一天天临近,无数的印度人面对着令人痛苦的"分治"的现实。而作为历史上的一次人类大迁移,众多的印度教教徒家庭和伊斯兰教教徒家庭分别向着各自的领土进发——只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