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他的意识、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对他产生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家长与老师.但是老师是暂时的,而家长却是不变的.所以,现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家长“联手”教育学生,已经成为教育学生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联手”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品德的进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关系,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但是,就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班主任会做学生工作,却不会与家长沟通.今天,我就来谈谈我是如何来与家长沟通的.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学生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家长对学生具有学校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可见,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管理,会对其终身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管理中呢?  相似文献   

3.
家访四重奏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行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学生起着关心、检查和督促的作用。家访,即家庭访问,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的补充,是沟通教师、家长与学生心灵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前提,但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常被排斥在教师的沟通网络之外.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研究发现:(1)在控制家长主动沟通和学校固定效应等因素后,教师与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家长沟通频率显著高于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存在"差别化沟通"行为;(2)家庭背景对教师的关注、表扬、沟通等合作育人行为存在影响,并会强化弱势学生对不平等的感知;(3) KHB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中,25-44%通过家长教育参与这一中介变量产生.据此,应引导教师平等地进行家校合作育人,加强对弱势家长教育参与的指导,减少家庭背景对学生不利的影响,促进微观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5.
仇兰云 《成才之路》2011,(26):70-71
当代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作为家庭未来唯一的希望,家长自然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问题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家庭、学校成了学生活动的两个主要的场所。一方面,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教师也很想知道学生在家的某些情况。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陶曼华 《宁夏教育》2008,(12):27-27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是全方位的。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不再以课堂教育为单一的教育模式。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深度和广度的,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存的。只有家庭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教育界对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早已达成共识。为此,学校往往有要求家长配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签字”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强调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却将家长视为被动合作者。即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力量,家长则成为辅助人员,被动参与学校要求的各项教育活动,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有关任务。家庭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和做法得不到充分尊重,其在儿童教育中的优势也难以发挥。 事实上,儿童教育或干预方案的成功均离不开家庭内外的协同合作。为使教育干预系统的效果最大化,必须将家庭(而不是儿童)作为教育干预系统的核心。这是教育理论界关于家庭中心服务认识上新近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学校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但直接具体落实到孩子身上的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在家庭和学校直接对孩子实施教育影响的则是教师和家长,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可以使学校教育事半功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是建立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石作为一名教师,一切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对学生的爱。要多宽容学生,多关爱学生,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走近学生,和每一个学  相似文献   

10.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指联合学校和家庭两个社会机构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互相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并对学校教育管理献计献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是我国学校教育从封闭式办学逐步向开放式办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内涵,追述了美国家庭学校兴起的历程及原因,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教学特点及它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的影响。指出其在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建立家长与学校教育互动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所谓"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访这一形式,既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而有针对地进行个性化教育;又能缩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取得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改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困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除了在校学习,其余大部分时间学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生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人们常说5 2=0,意思是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2天负面的家庭影响,其结果为零。所以,教育有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甚至还要针对家长,在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反射出该同学的家庭对其的影响,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认为学生交给学校就能完成教育的全过程,家长只要管好孩子衣食方面的需求即可。这种观点在农村家长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学生处于思想的叛逆期,对初中学生的教育应该有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叛逆期,让其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此,就农村学生家庭亲子学习共同体建构进行探究,具体从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和农村学生家庭亲子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之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在学校接受老师和集体的教育外,还受到家长和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家访     
肖红 《家教指南》2003,(3):47-48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卡连柯说过:“谁在教育儿童?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也是学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既要有科任教师的支持,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访是争取与家长配合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教育学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研究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寻找家庭教育的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本文就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及调适措施浅谈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9.
刘颖 《辽宁教育》2022,(24):55-57
<正>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贯穿了始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它的颁布助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同时也为家长科学养育学生提供了重要依据。大连市第八十四中学为了与家长、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家长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力军,不仅对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操帮助,还辅助家长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真正发挥父母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容忽视,但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只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家校教学相长是我校创造学生美好未来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