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因为有了你     
姚依嵩 《新读写》2012,(11):56-56
因为有了你,我才有幸感受到古时哲人的思想;因为有了你,我才从幼稚缓缓走向成熟;因为有了你,我才不会在挫折困难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2.
2004年第一次见到谢旺霖,是在云门第一届“流浪者计划”评审会上。  相似文献   

3.
你的祝福一半甜的/一半苦的/就像我手中冷掉的可可/最最叫人残念的总是未完成的/我只能唱着一半的歌……不知为什么,我的十七岁总是处在一片雾蒙的冷色调里,甚至如今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它暗淡遥远,只剩下模糊不清的细节了。  相似文献   

4.
我是在飞机延误又中途停靠差点害我错过中转航班的情况下捣鼓出这篇文的,所谓的“新仇加旧恨”,我估摸着也就是这么个大概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呢?那其中的人们的姿态又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应该像奥运会口号所宣传的一“更快,更高,更强”?还是恰好与其相反——“更慢,更低,更软”?我们所要追求的,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6.
谁更漂亮     
贫困之神和财富之神一起来到了一个人面前,问:“我俩谁更漂亮?”这个人很害怕,于是急中生智,开口道:“你们都在原地站着,我无法判断。你们走几步让我看看吧。”  相似文献   

7.
天亮了     
芽.萌发静,仿佛能听到 缓缓流动的养液 在低声吟唱 春天要来了 虽然 风依然料峭 冰雪犹在 但是 帷幕已经打开 童话即将上演 生命的尽头 是春天  相似文献   

8.
人活着总要对得起这一天三顿饭,而我只会画画和写点东西。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博览》2012,(18):52-53
神马都是浮云。说出来就散了。咱位让全世界都知道你滴秘密。但是你们可要把自己的树洞の客银身份包好,裹好,藏好,埋好了哈,表让别银发现了呀!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乘坐飞机时,喜欢选择靠窗的座位,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高空上难得一见的景象。然而,不少时候还是十分遗憾,因为飞机的窗口很小,视野有限,难以看到高空的全景。  相似文献   

11.
晓寒 《教学随笔》2014,(12):46-46
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2.
听说所有看过《花家喜事》的人都得了一种“病”——笑起来停不住的病,只能说这个稿子实在是太萌了。但是也有人不甘寂寞,硬要说自己才是最萌的,就像朵爷和丐胖……  相似文献   

13.
盼望着,盼望着,夏天来了,暑假也来了。 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一直在期待一个完美的假期。 在这个完美的假期里,我们不光能睡足懒觉,吃够零食,还能做很多想做的事情,去好多想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我老了,脑细胞大部分都死了,想你的时候写不出诗了。 我老了,以前蠡蠢欲动地想要见你,现在不想了。腿硬抬不起来了,心脏也经不起颠波了。  相似文献   

15.
花之 《小读者》2012,(7):65-65
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相似文献   

16.
我听见了     
我家门前有一段小石阶,那是去我家的必经之路。每天来来往往的脚步声我都能清晰地听见。  相似文献   

17.
评论亮了     
《中学生博览》2012,(19):55-55
@人人网V:【#人人热门状态#】“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周代一里=415.8米90000×415.8=37422000m=37000km地球同步卫星距赤道的高度约为36000千米,突然发现大鹏是个同步卫星……  相似文献   

18.
别冻死了     
女儿三周岁了,一次我打电话回家,女儿接的。 女儿奶声奶气地对我说:“爸爸,天气降温了,记得加衣服。” 我刚想回答“好的,爸爸知道了”,谁知女儿又补了一句:”别冻死了……”  相似文献   

19.
手机不见了     
黄杨杰 《新读写》2014,(1):14-14
这是学农生活的第二天,中午回到寝室,我发现我的于机不见!  相似文献   

20.
抖动是一个神奇的动作,有时会令你眼花缭乱,有时却会使你眼前更加清晰。没错,如果你不是在摇头晃脑或是上窜下跳地阅读这本杂志,请你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的确实是更加清晰。这个英文名为“dithering”的技术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就和我一起抖起来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