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顾问:常听人说:稿件“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每逢写了稿子,除了自己反复修改几次外,还要请领导和老通讯员们帮助修改。如此七改八改,把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全改得走样了,可稿子见报的并不多。于是,我对这个说法怀疑了,请帮助我弄清这个问题。81246部队焦德欣焦德欣同志:我也听说过一句话,叫“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大概是一个意思。修改果然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吗?我的体会是──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志来讲,多给他们讲讲文章多修改的重要大有益处。有些通讯员,虽写作基本功不大好却…  相似文献   

2.
<正>报纸需要好文章,好文章靠好记者,好记者应是准政治家,不屑追逐"花絮",总是注目时代风云,注目那些大小里程碑式的事件。他具备为党分忧的政治素质,为民请命的百姓情怀,高人一筹的新闻敏感,别具一格的写作角度。写作是创造,是一个既要准备"米",又要做成"饭"的过程。你所做的"饭菜",如何"秀色可餐",这就需要采访与写作的功底。  相似文献   

3.
“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写作的正常现象。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容易犯“重写轻采”的毛病。回想我初搞新闻写作时,就不大重视采访,把事情看得很简单,以为采访嘛就是走出去,看一看,问一问,搜集几个事例,把它笔录下来,然后就回到办公室匆忙执笔,关门“造”文。这样,虽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但仍难奏效,终究常常是逃不出夭折的结局。后来,我总结教训,自觉地实行“倒三七”,着力在“七分采”上下苦功。业余作者总是从“业”之“余”之中挤出时间搞采访的。就这,采访前我也要花时间作充分准备,它包括明确采访目的,熟悉采访对象,学习有关政策,准备一些问题,设计采访方案等。这样做就大大地提高了采访效率,减少采访的盲目性。另外,我还逐个研究每位访问对象的心理,提高访问的针对性。为了采写(杨苹莉搭拐杖读完高中》一文,我精心设计方案,先从侧面了解促使她带着伤残而不辍学的有关情况,又先后采访了该生读过书的两所学校以及其父母和弟妹。“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采访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给写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当晚我就  相似文献   

4.
"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对于新闻稿件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在《衡水晚报》的采访实践,对采访中常用的采访技巧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善于观察,获得一手新闻资料;第二,巧妙提问,引导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线索;第三,乐于倾听,客观再现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5.
1994年5月8日,《农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父残、母病、没钱上学,谁来帮帮“东方红”三姐妹》的文章.与此同时.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播发了希望社会救助“东方红”三姐妹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6.
深入”的要求,我还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没有想到,我采写的这条仅有几百字的“豆腐干”新闻,能被评为199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最近,《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谈谈这条稿子的写作经验。我想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说什么“经验”,不如说说自己怎样耐“冷”...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是一名司务长,工作之余,常写点宣扬身边好人好事的稿子。可有人议论说我写稿子是为名为利,不务正业、我不明白:难道当司务长就不能利用业余时间搞报道吗?56106部队王金城王金城同志:报纸是靠大家办的,’‘大家”就包括你我他,当然也包括司务长,司务长利用业余时间写稿本是件大好事,应受到鼓励和表扬。那么,为什么办了好事还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呢?我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只能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作些分析。先说主观方面。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有“业”和“余”之分。你的“业”是司务长,“余”是搞报…  相似文献   

8.
采访与写作。是稿件成功与否的前提。而在“采”与“写”的问题上,新闻采写初学者最需要下功夫研究。  相似文献   

9.
没有想到.我采写的这条仅有几百字的“豆腐于”新闻.能被评为199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要说谈“经验”,不如说说自己怎样耐“冷”.怎样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怎样跑田坎,也许更恰当些。到田坎上去我所分工联系的农机工作.就曾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一家一户经营.规模较小,劳动力相对过剩,许多大中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很少有人买得起.很难进入家庭.农机部门也一度门庭冷落。可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永远不变的。肥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民进…  相似文献   

10.
有一首“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的歌,把北京最引人入胜的景致几乎都唱到了歌词里,而且京腔京韵,听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陶醉。但歌词的作者出现了“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之类的误词。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2.
翻阅一下这几年来的报刊,可以看到,“潇洒”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颇高.最近看了三家报纸,三四天就摘录了十几条带“潇洒”的大小标题.如:“今冬潇洒劳曼衫”——这则消息是讲今冬人们穿上劳曼牌的骆绒保  相似文献   

13.
14.
编了几篇工作性、专业性较强的稿件有一点体会。稿子不大好看,人们就说,尽是骨头,没有肉。新闻稿不是社论,也不是文件,最怕多骨少肉。一篇稿,当然应该是有骨有肉,但也得有个合适的比例。不同的体裁,比例也就不同。消息,天生是叙事为主的文体,要丰满、生动,骨肉之比至少要三七开  相似文献   

15.
董岩 《新闻与写作》2007,(10):56-56
一篇稿.通常是有骨有肉.骨肉相连。才能鲜活真实。但骨多还是肉多.就需要有个合适的比例。新闻稿不是社论,不是文件.也不是文学作品,只是依据事实、报道事实.并没有一丝创造和想象的空间.所以最怕骨多肉少。那么到底骨多少、肉多少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6,(3):37-37
消息,天生是叙事为主的文体,要丰满、生动,骨肉之比至少要三七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市报人》2006,(11):39-39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在2006年第3期《今传媒》发表文章《消息要七分骨三分肉》。消息,天生是叙事为主的文体,要丰满、生动,骨肉之比至少要三七开。什么是消息的骨?就是稿件中理性的东西,如丁作思路、文件引语、背景交代、专业术语、作者旁白分析等。什么是消息的肉?就是构成新闻的事实。包括事实的过程、情节、结果、时间、场景、人物、语言、数据等。  相似文献   

18.
报刊有关法制的报道和评论,对传播法律知识,监督执法,推动法制进程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一些“说法”的文章,读后却令人莫名其妙。莫名有三:其一,职能不分。公、检、法三机关本应各司其职,但一些文章中,这三者经常界限不清,甚至互相替代,“有关部门”满天飞。如一些对姜殿武案的报道,公检法、纪检委、党委亮相之后,竟有一句“有关部门已免去其人大代表资格”,这不禁让人怀疑,除过人大,难道还有其它部门享有此权力吗?党委的干预常使积案顺利解决,但若经常强调.难无会削弱司法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执法力量。其二.不合…  相似文献   

19.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20.
“三分”是在传媒业激烈的竞技场上,广播媒介从“跑马圈地”赢得份额到“作物分布”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通俗讲就是“三分”受众,即从大众受众观到细分受众观到适位受众观到“一对一”受众观的三次宏观的受众细分;“三化”即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主持人专家化.“三分”与“三化”不是孤立的两个系统,而是相互交融的内外两个层面,既显现着媒介市场化行为的外在走向,又显现着支撑市场的内在产品价值.“三分”,一个正在部分实践部分预期的方向;“三化”,一个必须付诸运作的指标.作为广播媒介,不管现在处在什么样的基点,“三分”与“三化”都是值得去认真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