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止 宁静     
一些学校的教室里,在黑板的上方,通常写有一红色的“静”字,以提醒同学们学习时要“静”。 倡导学时要“静”,古已有之。《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3.
缺少标点生歧义 古代没有系统的标点符号,诵读全凭语感,由于停顿不同而造成不同理解的有趣故事倒有不少。有一位东村的私塾老师,他教学生念《大学》里的这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却读成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师念完这段就惊叫一声,怎么少了个“得”字?西村也有一位老师,他又有另一种教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4.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相似文献   

5.
<正>熊培云曾经说过:“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然浮世喧嚣,纷纷扰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的心声。《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当于安静处,专注于提升自己,让心灵放松,让智慧沉淀,擘画未来,助力自我成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世间熙攘,霄壤嬗变,当寻一方安静处,放松心灵。  相似文献   

6.
马莉 《甘肃教育》2022,(24):127-128
<正>12岁至15岁的初中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他们想独立却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想在学习上专心却又非常在意周围同伴的评价,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静下心来,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家庭成员关系等帮助其平静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初中班主任更需要打开“心”门,静下心来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7.
<正>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  相似文献   

8.
李兰 《中学生百科》2014,(26):39-40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课文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相似文献   

9.
先生面相严肃,令人望而生畏,人们就根据说书场上听来的,送给他一个"刘黑塔"(实际应为"刘黑闼")的绰号。其实,他为人正直、豪爽,古道热肠,而且饶有风趣。当我们读到《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两位教书先生"找得"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曾先林  陈霞 《四川教育》2020,(12):19-19
新冠肺炎疫情,成了阻挡师生重返校园的障碍。“学”不能停,“课”怎么上?学习内容(课程)如何安排?教学评价如何实施?有人迷茫失措,有人焦躁不安。在任何灾难与困境中,我们都能看到教育应有的状态——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静下来面对,静下来担当,静下来勇敢前行。  相似文献   

11.
发韧于三千多年前、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为目的的家训教化是我国德教传统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家训教化的优良传统,汲取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我国当前家庭道德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都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一中国古代的家训,主要是指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但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劝谕、诫勉。传统家训的教化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究其根本…  相似文献   

12.
先把对"智慧"的追求放下吧!不放下又能如何?因为条条大路似乎都无法通向罗马。是的,我也只能放下,不是因为自觉而是起于自馁。真放下了,心反而平静多了。对!静下心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我曾跟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就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话题多次交谈,唐国强喜欢用“万古凌霄一羽毛”形容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我对他说:你能把诸葛亮演这么好,正是你认真学习古典文学的结果,是古代文化浸润的结果。《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三国演义》开始,中国小说出现一个专门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重视家教、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本文从《诫子书》的人文教育思想和自我教育思想着手探究,对《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方面的观点进行提炼、归纳、分类和整理,解析人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内涵、意义和方法,使这些教育思想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使这些教育思想更好服务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建设,为当今教育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中国家训的开山之祖。其中不仅蕴含了对后世子孙告诫教诲,在家庭伦理方面建树卓然,还提出了作者对于社会和现世的思想价值。"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看法。本文突破传统的从家庭伦理方面研究《颜氏家训》的角度,立足于《颜氏家训》的社会价值,对于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进行剖析,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中有以下一句话: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本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注释是: 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我认为这么解释,不合作者的原意。作者分明写道:“人……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可见,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人”。因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主语理应也是“人”(承上省  相似文献   

17.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18.
《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论诗专著。其作者钟嵘稍晚于刘勰。人们一般将《诗品》和《文心雕龙》并称六朝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的“双璧”。清代学者章学诚称 :“《论品》之于论诗 ,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 ,皆专门名家 ,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 ,《诗品》思深而意远。”(《文史通义》)足见《诗品》之重要。《诗品》中最瞩目的核心理论 ,人们探讨也最多的应该是其“滋味说”。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滋味说”可说是源头 ,其后 ,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 ,宋代苏轼的“至味论” ,乃至清代王士礻真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家训在家庭教育中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规或家诫,是封建士大夫阶层教诲其子孙后代如何安身立命、做官处世的教育读本”,家训的出现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东方朔的《诫子书》、刘邦的《手敕太子文》、郑玄的《戒子益恩书》、三国曹操的《诸儿令》、诸葛亮的《诫子书》及陶渊明的《与子俨比疏》。在家训中,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始祖。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约是讲人到晚年的时候,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悟抽绎成一些话留给后人,将是最真切的了。中国古代的名人,常常作“家训”留给他们的子孙,如嵇康有《家诫》,陶渊明有《责子》,杜甫、韩愈都有教导儿子的诗。但它们的声名和影响,都赶不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为什么呢? 简而言之,大约有二:一是《颜氏家训》的深刻性,二是它的平易性。“深刻”是指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