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大学的本性与大学教师本性的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大学的本性与职能。原北京大学校长、高教界泰斗式人物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在命脉来看,以上两位学者的回答不能不说是对大学内涵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在现时代深刻把握大学的本性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参照。大学的本性,是指大学这一类事物必然具有的、能区别于…  相似文献   

2.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大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理念笔者曾在《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发表的一篇题为《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的论文中,对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文本中频繁出现的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这三个概念的沿进和内涵,以古今观照、中西比较、溯本探源的方式进行了探索性的透视、梳理与解析,并对“大学理念”作了如下阐释:所谓“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理性认识”主要是有关“大学是什么”、“大学能做什么”方面的内容,包括大学的含义、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使…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几年的拼搏,众多结束了中学生活的学子来到了大学。大学是什么?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在大学工作时,我经常与年轻的大学生谈起这个问题。而每当这个时候,有的大学生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学真大呀!”若问大学大在哪呢?一些学生便会直言地说大在操场、大在图书馆、大在教学楼,也有学生会说大在食堂、大在宿舍楼等。这些或许就是许多大学新生理解的“大学之大”。  相似文献   

5.
中师教材第五册选入《学记》三则。我对课文注释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一、大学”的“大”的读音“大学”的“大”教材没有注音,似应读为大小之“大”。但是, 据《经典释文》:《学记》中所有的“大学”之“大”都应该读为“泰”(tai)。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四十六引阮峻《礼记涤除》亦云“音当从太”。这是什么原因呢?《骈雅训纂·释名称》里说: “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为二矣。”可是,今人高时良《学记评注》里说:“古籍‘大学’、  相似文献   

6.
硕士之“颂”涉及到硕士是什么、做什么等硕士成长的根本问题,涉及到硕士的本质及其规定性,涉及到硕士的定位与发展。本文围绕统一于硕士身上的“四特征”——本质特征、核心特征、基本特征与重要特征展开论述,得出“四特征”既是硕士学位资格的体现,也是硕士努力的方向,形成了硕士的基本条件,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硕士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教育变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对于教育,人们确实有太多的话要说。对传统教育的普遍不满,引发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从横的方面看,讨论不仅涉及学校教育层面,也涉及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从纵的方面看,讨论从对“应试教育”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批判,到探讨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再到深层次的素质教育之人文、哲学蕴含,以及素质教育之现代建构。在此,笔者试从哲学视角对教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作一反思。  一、我们的教育缺乏些什么  这里套用了周国平先生199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话题“中国人缺少什么?”①…  相似文献   

8.
朱天浩 《教书育人》2009,(8):112-11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告诉我们培育、锻造一个合格人才之难。难者,一是人非无情草木,而是万物灵长;二是此“才”非彼“材”,还要“合格”,即符合社会及时代的期望与需要。语文教育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甚高,从稚齿童蒙直至大学必修,把它视为肩负启蒙、识读、修身养性的要务。“大语文”的学科范畴已涉及到整个人文社会科目,故学不好“语文”会被人戏谑“没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些大学对“考研率”的狂热追求,导致“最牛考研班”、“考研基地”等现象蔓延,最终引发大学教学以考研为目标,以考试为手段,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泛滥。其实,“考研率”高肯定是不错的,但如果大学把“考研率”作为教育目标来追求,那就是大错而特错的。追求“考研 率”,催生了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国家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社会要转变单一人才观,大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初心”奠定MIT灵魂的基石。MIT历次大胆创新,实现“初心”的逻辑、机制和路径,正是MIT解决高等工程教育的“痛点”问题:平衡传统与大胆创新两种路径使之并存;以“使命、问题、需求”为导向,使大学-企业、大学-区域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一致性,融合发展;基础研究与产业开发融合创新;教育-创新研究-服务社会融合且高度模式化以确保MIT的价值观和使命得以实现,创造未来。MIT实现“初心”直达巅峰的历程,是现代大学崛起的历史缩影,值得中国“双一流”大学和新工科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11.
Peter Roberts 《Interchange》1998,29(3):245-260
The place of the can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 matter for considerable debate in recent years. While there are important vari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nservative positions in the battle over university reading requirements, many traditionalists assume that texts should be selected pure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literary or philosophical merit, and that some people are able to objectively distinguish "Great Books" from those of lesser value.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Allan Bloom's version of this thesis. Bloom suggests that "writers of quality" know other writers of qualit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Bloom's analysis is premised on a problematic theory of legitimation, a flawed conception of greatness, and a restrictive view of possibilities for reading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An alternative position - one based on the Freirean view of critical reading - is advanced.  相似文献   

12.
周义 《教育学报》2005,1(3):77-82
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于今似乎已是无可置疑的大学功能之一。然而这项据云是德国洪堡提出、旋即被世界大学界奉为圭臬的理念,却在洪堡提出的几十年后就被英国的纽曼特地反对过。大学科研已成为撼动中国大学教育的几大问题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纽曼所反对的应是洪堡主张的异变结果,而非大学学自发、自由的科学研究,洪堡主张实际与纽曼的“自由教育”殊途而同归,他的“大学科研”是摆放在“自由”这一西方浪漫哲学的前提之下的。近年来我国急功近利的“大学科研”早已疏离了洪堡的本意,恰恰成为纽曼所警告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怎样的教育”和“教育应当有何作为”三重关系,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战略所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惟有明确教育内在要求,进一步拓展教育评价系统,方能彰显教育自身之独立人格,实现学生个体科学发展。文章通过对马加爵案之剖析,对大学教育诸盲点和脆弱心理生成之因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应当勇敢面对新世纪和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慎重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努力采取和引进先进的人才模式和方法,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林立坤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23-25,88
《大言赋》、《小言赋》是由襄王、宋玉、唐勒、景差参与的关于"大"和"小"的论辩。宋玉在这两场比赛中胜出,首先一个原因在于宋玉所说的"大"突破了客观的极限,而向主观层面无限扩展。其次,宋玉的描绘真切可感的传达了恐怖的美学效果。再次,宋玉描绘的"大"充满了雄霸之气,刺激了襄王,让他在面对巨人威力的恐惧中意识到自我王权力量与巨人一样伟大而感到释怀和愉悦。第四,宋玉所描绘的"大"与"小",虽然都是纯粹心灵的理解,但这种主观的领悟是可以被传达并以一种美的体验为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2006年10月,在临沂大学召开的“大学经营国际论坛”上,韩国水原大学、水原科技大学两所大学的理事长李仁洙博士提出了大学经营要“经营全人类”的理念。会议期间,笔者有幸采访到了李仁洙博士,从企业家与大学经营、大学“人类经营”的价值体系、大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下面是此次访谈的简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领略李仁洙博士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后对大学经营的忧思与独特见解。他的见解、他的身份既代表了来自韩国高等教育的某种声音,同时也正如他所言“全世界的大学理念应是一样的”。这为我们探讨大学理念、进行比较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日益高涨的社会需求与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使现代大学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制衡,迫切需要完善大学社会责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原则。什么是大学社会责任,大学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大学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是三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要以"使命确立-责任共担-机制保障-文化创新"为行动框架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知识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智慧能够把人引向好的生活。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现代大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它的使命中必然包含着"转识成智"的内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教育在"转识成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大学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哲学教育,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