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从山西太原传来消息:一年一度的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评比揭晓,我们编辑的消息《“黄金村”闯进中关村》荣获一等奖,这是这篇消息获得的第四个一等奖。此前,这篇消息曾先后获得新华日报社月度一等奖,报社年度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在这些奖项中,此稿也都分别获得了编辑奖。在分享得奖喜悦的同时,作为编辑,我们不由回想起这篇稿件的处理过程,从而引出关于编辑”发现力”的思考。 记者要有“发现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最近推出了一本专著,专门谈记者的“发现力”。我们认为,“发现力”…  相似文献   

2.
1998年,我和同事侯法洁等采写的录音报道《乐亭人的生育观》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好新闻三等奖、中国广播电视人口好新闻三等奖、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河北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河北省人口好新闻一等奖等奖项。下面,我就采写这篇报道谈一谈体会。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九年,天津日报发表的消息《“光棍堂”引来四只“金风凰”》曾获首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现在,经过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新华日报的通讯《“富光棍”之谜》也已进入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的行列。男大当婚,光棍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尽管这两篇的主题思想不同,体裁不同,但无论是天津日报那篇  相似文献   

4.
2000年底,我们采写的消息《阜宁县一副县长“辞官”应聘民企引起反响》一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不仅《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迅速转载,而且先后获得了《新华日报》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二等奖。这篇价值重大的新闻是怎样捕捉到的?回顾新闻的采写经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从边缘性信息入手挖掘鲜活的核心新闻事实 2000年11月下旬,我们去盐城地区采访,当晚  相似文献   

5.
《就同“大款”交朋友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以下简称《进言》),这则“杨柳青”言论刊于1995年8月6日《河北日报》一版,先后获得了社级好新闻一等奖、省级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相似文献   

7.
1982年,《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会议消息能获全国大奖,这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会议都有固定的程序,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的新闻,很难不受它的制约。因此,会议报道常常格式化,像“八股文”,不用说拿全国大奖,恐怕在地市级党报好新闻评选中得个末奖都极难。  相似文献   

8.
1987年11月17日《西安晚报》第一版被评为“全国好新闻评此版面一等奖”,这是编辑匠心独运,精心编排的结果。第一,内容丰富,吸引读者。这块版共有消息、通讯、言论和照片等二十二条。头条是记者从正在西  相似文献   

9.
开滦林西矿为把理想、纪律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在职工中开展“十不忘”教育活动的消息,去年六月十八日发表在《开滦矿工报》一版上。尽管《开滦矿工报》是报道面受到一定限制的工矿企业报纸,可上述消息却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许多大报转发了这篇消息,而且在一九八五年度河北省和全国煤炭系统好新闻评选中,均获消息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我是云梦县的通讯员。1986年底,我采写的《云梦涌现百余家农民经纪企业》一稿,先后获得全国首届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农民报系统1996年度好新闻一等奖。《中国记者》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说说这篇消息是怎样写成的。我的体会主要有两点:一是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的浪潮中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一是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是怎样想到要写这篇消息的呢?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县农村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步步深入,尤其是以农副鲜活土特产品流通为特色的经销业,更是十分活跃。在这种五业兴盛,百  相似文献   

11.
一则短短473字的消息,在获得江苏省、全国“抗非”好新闻优秀奖后,又相继获得《新华日报》年度一等奖、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第七届江苏新闻奖。获奖自然让作者喜出望外。但偶然之中有必然,细细惦量《动员40万农户后墙开窗》(以下简称“动员”)的采写与刊发,将由此稿引发对当前消息采写的点滴思考提出,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2.
笨鸟先飞     
笨鸟先飞作者简介:施锦昌,文学学士,1947年出生于江苏启东农村,1970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20多年来,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千余篇,有52篇获全国、省级奖励。其中,采写的消息《世界寒树本是绿色世界》获全国地质好新闻一等奖,消息《九大行星会聚》和刍木相撞...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十届(2005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笔者采写的消息《平头百姓可免费查阅“红头文件”》有幸获得一等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这是笔者走上记者岗位第五个年头“碰到”的一条好新闻,回想起来,心里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14.
今年五月在湖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华日报》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奖:评论《“对策”也可当镜子》获一等奖、通讯《“富光棍”之谜》获二等奖、消息《“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获三等奖。这三篇新闻作品之所以在全国获奖,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新、深、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听到我和杜长运同志合写的来信《十二矿小学遇险情师生失去安全感》(原载《平项山矿工报》)荣获全国煤炭系统1993年度报刊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不胜感慨.回想稿件见报的波折,心中似有许多话,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6.
1996年3月14日至3月21日,《如皋市报》抓住如皋市如城西郊村集贤实业总公司兼买市属企业印染厂这一特殊现象,在头版进行连续报道,不久,《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电台、电视台也相继做了报道。在1996年度各级好新闻评比中,这组连续报道分别获得全国县市报、南通市政府好新闻一等奖和江苏省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探究这组连续报道的成功原因,我们感受颇深的一点是:经济报道要  相似文献   

17.
佘兰 《新闻三昧》2008,(5):36-38
笔者发表在峰峰矿工报上的通讯《李玉环和她的学生》曾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是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是全国煤炭系统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更新观念。搞经济建设需要这样,搞新闻采写也要如此。我们这条消息的采写,就是在换脑筋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写的《深圳15万注册义工服务社会》(载2007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所涉及的题材不是动态概念上一件很新的事情。所以,它获人民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有点在意料之外。如果说这条消息有些长处,窃以为,应是其选材和写作上的特点。不囿于既有模式,力求有所创新,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信息     
全国地市报第四届好新闻评选揭晓1989年度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定评委员会,于7月21日在京召开第四届好新闻定评会。评出消息:一等奖12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55篇;通讯:一等奖20篇、二等奖39篇、三等奖43篇;深度报道:一等奖10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言论:一等奖空缺、二等奖11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