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教师以教“”而对学生育智、培德、启美,可谓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教师多写“下水作”,完成由“纯读”向“兼职作”的转变,将“教学语”推向“实践语”。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圣陶语教育论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着实令人欣喜振奋。但是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在实践新“课标“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倾向应引起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提出:“改革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语教学评价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子系统,必须要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保障、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下面.我结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语教学实践.谈谈新时期语教学评价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刘慧娟  杨虹 《现代语文》2006,(11):13-14
“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历来是教学争论的焦点。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①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但在语教学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非常困难的。课常教学在新课程下呈现其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语学科的读写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灵活的梯级训练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创造,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语学习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动态生成,焕发语读写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种以“三个突破”(突破本、突破教师、突破课堂)为基本特征的、以着眼于学生语素养的提高、语能力的发展为基本内涵的“语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正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悄然兴起。这种学习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动力,向传统语授受式课堂教学发起了冲击,引起了语教学的一场变革。笔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稳步而积极地向纵深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进一步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从而实现“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下面笔就课程改革中语教学观念的转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语新课标的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拉开了新世纪语教育改革的大幕。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教育注入了新活力,这令人备受鼓舞。然而,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真正要去教学时,许多一线语教师却产生了一种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的感觉,以前还会教,现在却不知道该怎么教了。有位语教师说:“新课改我们欢迎,请告诉我们怎么做。”  相似文献   

9.
紫水 《师道》2010,(4):45-47
近年来.“有效教学”这一说法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在感受着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热闹背后的浮躁。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践行的机械,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下面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例举一二。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以它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语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然而围绕新教材,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2007,(5):76-77
语综合性学习,作为语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阶段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对综合性学习做了全面阐述。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近年来人们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部分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不少人仍有许多困惑。学习和借鉴外国母语综合性学习的成功经验,对于解决我们的一些困惑是大有裨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中,许多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想方设法出奇招,讲究表面形式,把语课上成了“课堂秀”。笔总结语教师“作秀”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董建奋 《教育家》2004,(9):45-46
在小学语课堂教学中推行“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小学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符合小学语教学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语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精神、实施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合作”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广大语教师的一致首肯,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也因此很快在小学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风靡全国。现在,只要你步人课堂,就会发现教师都在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在为许多老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随意与浮躁,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作修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评价建议的写作评价中把“重视对作修改的评价”单列一条,并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作了具体阐释。然而,只给学生作以一次性评价,而不注重要求学生对其作做反复修改、重作,仍是当前多数中学语教师在作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作训练的有效运作,切实提高中学生作能力和水平,我们提倡中学生作的“重作”。  相似文献   

16.
由于“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作用,语教学一直在原有模式的修修补补中徘徊不前。为了彻底改变当前语教育不能尽如人意的现状,必须以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从语教学的源头做起.强调语教学论课程与中学语教学的对接,对语教学论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7.
华中师范大学《语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于10月21日至10月22日在武汉举办了“徐江语教学批判会”。客观地说,这一选题策划是很有创意的,是很新颖的。这对当前语界新课程改革是一件大好的事情。在这场批判会中,南开大学学院徐江先生以一种学术领先的姿态为语界展示了语教育改革该怎样走,这对于患有“改革疲劳”综合症的语教育无疑是一个震撼,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因为大家都在抱怨改革难、难改革的时候,徐江先生不但以犀利的批判揭露了语界的弊端,同时又以可操作的具体示范演绎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人的自然发展”。这是新课程中语教育的“人性”的体现。因此,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氛围,让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聋校语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精神来熏陶感染学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提高语教学效益是语教学的生命。效益高低与否,与语教学工作不无关系,也是语教学如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语教学要讲究效益。“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精辟见解,被愈来愈多的语教学工作所接收。他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受益,提倡学生自学,提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彻底废除教师独霸讲台的讲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秀梅 《现代语文》2006,(12):101-102
“语味儿”,是语教学的本质特性。语课耍上出“语味儿”,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目前在我们的一些语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泛语现象,随着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倍受瞩目的语教学,似乎是在无垠的草原里行走,于一路的奇山异水、繁花似锦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说,语教学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本体的淡化,失去语独有的真味。那么,我们语教学中的“语味儿”究竟是何以丢失的?又怎样才能找到回归的路?笔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就上述两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期待有识之士补苴罅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