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2008,(7)
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以文本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对话的共鸣活动。以"与文本对话"来组织调控教学诸要素,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主体功能,这既是方法论,也是教学观。要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文本解读是必要手段,更是语文阅读教学追求高效之根本。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围绕文本,实现目标;尊重作者,平等对话;披文入情,生成精神;尊重学生,有效引导;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核心,生本对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是核心要义,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能走马观花,急于求成,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正如叶老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  相似文献   

3.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思路。而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当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有效地铺展开来。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理想。然而,当我们将关注的视角投向现实世界,“文本解渎个性化”又是一番怎样的生存状态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追寻“文本解读个性化”这一理想的实践过程中,是不是也正在失去一些不该失去的要义呢?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千头万绪,教学教法众说纷纭,逐本求源找到滚滚活水,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希望通过对话文本,能够寻觅到清澈的河水。  相似文献   

7.
朱瑛 《湖南教育》2006,(7):12-15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案例一: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的片段 该教师先组织学生说出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一个人,接着,发生了以下对话。  相似文献   

8.
<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小学生作为对话者一般比较稚嫩、肤浅,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帮助学生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并懂得如何与文本对话,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笔者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9.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其“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上曾神情凝重地呼吁:“‘本色语文’就是要让语文回家。”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皆是因为被严重异化而失去了本真。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让阅读教学“回家”。一、被应试“绑架”的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为了应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几乎进入了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训练题的“死胡同”。笔者曾经在一定范围内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阅读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以文本为中介,对文本展开积极的创造性解读。批注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动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圈画、评点、评注,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一、“批注式”阅读:内涵与价值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儿童在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文字、线条等对文本进行一种“自我解读”,它是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真性  相似文献   

11.
严海滨 《考试周刊》2011,(75):63-63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的广泛实践,把阅读课堂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场",把阅读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们的教学共识。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潜心会文的心语交流,阅读者披文入境、入情,缘文释道、悟理,从而完成一次解读文本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并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课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相似文献   

14.
克林伯格认为,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本参读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圆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文本或者内容相近,或风格相似的其他文本,让学生在群文彼此之间相互印证、相互阐发、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过程,在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对教材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适度的解读有关;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恰到好处的解读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教学活动持续交互作用的状态,又内含了对话主体不断融合、激活的自觉性。学生、教师、文本通过“对话”,真正实现了由“文”到“意”,由“意”到“物”的自由过渡,达到了阅读教学“读”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优化阅读观念,注重阅读取舍阅读观念的培养与优化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阅读观念能够直接影响其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取舍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将阅读与知识紧密结合。尽管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看似浑然天成,但实际上想要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阅读必须有取舍。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在阅读时  相似文献   

19.
张瑜 《教育教学论坛》2014,(36):220-221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过程,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阅读教学也是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也应该坚持"多元有界"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文本维度、主观维度和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20.
研读,是指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它既是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过程,叉是凭借语言字进行自我探研和自我感悟的过程。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大幅度提高阅读质量。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是研读专题的设计,笔以为设计研读专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