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  相似文献   

2.
我去出差,住在省城的一家饭店。晚饭后有人敲我的门,我去开门,进来的是一位山村女教师。这是一位20来岁的姑娘,浓眉大眼,梳一条齐腰长的辫子,又黑又粗,扎一根红头绳。看多了城市的妖艳,再看这位朴实的山村姑娘,犹如推开窗户迎来一股新鲜的空气,浑身一阵清爽。我知道全省先进教师大会在这里召开,我就是专程从京城来采访这次大会的。“记者老师,求你一件事,你一定要帮帮我。”她有点拘束,看样子非常着急。“请坐,慢慢说。”我说。我张罗给她倒水,她却抢先给我倒了杯水,恭恭敬敬端给我。坐下后她说:“我叫张秀花,是张家滩的民办教师,开了一天会…  相似文献   

3.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4.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5.
假睫毛     
我想去买一副假睫毛送给将去新疆旅行的一位中年女摄影家。她的同事说你别献殷勤了,她老公可是公安局的。我对她的那同事说:你误会了,她说她睫毛短,尤其下睫毛几乎是“秃顶”,上次去陕北她眼睛都让沙尘迷得又小又红了。我又阐释了一遍假睫毛是防护品、是劳保用品,甚至眼睛残疾者的“假肢”——只不过那种“肢”小而多罢了。  相似文献   

6.
初秋的一个清晨,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走在清华大学的林荫路上,她的爸爸风趣地对她说:"你可要当心点哟,千万别撞倒了这里的老爷爷,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可能是专家教授呢!"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老婆去买花,花店老板说:“你真幸运,嫁给了一位总统!”她微微一笑说:“我嫁给你,你也是总统!”这是怎样的一种自信!不是我嫁给谁我就幸福,而是我是谁,  相似文献   

8.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河底”类型(思想太丰富)的女人不一定是多数成熟中国男人的理想太太,起码现阶段不是。男人内心的秘密是希望太太在家小鸟依人。据我所知,那位近两年红遍中国的中央台女主持人XXX不到40岁已经结过好几次婚了。她是许多中年男性的梦中情人。因为央视主持人不能拍广告赚钱,只能靠出席社会活动赚钱(还不能在活动中上电视镜头)。大型活动不用说了,就是和王XX吃一次饭,也要付10万元的出席费,还不一定能请得来,可这是现在的行情。据说那些老板们和她同桌吃饭时,饭都顾不上吃,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正所谓“美色可餐”呀!:)你说当她的老公该开心呢,还是不开心?  相似文献   

10.
邝小姐是一位文档管理员。五年前,我去一家新公司任职,听朋友介绍,那里的文印室有位小姐,天真,直率,一接触你就会感受不同。报到那天,我便参加了一个会议,拿着一份材料去文印室复印,有位小姐顺手接去。不一会儿,她把材料径直送还到老总手里,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我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话,怯生生定晴一看,直觉告诉我,这位就是让人”感受不同”的小姐了:性爽直,音似棉,圆眼,厚唇,两腮鼓囊囊,衬一副满月似的镜片,很有大家闺秀的福相(她姓邝,昵称小胖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一次和琼瑶谈话,竟也是六年以前的事了。2009年夏天我去台北看病,住在仁爱路的福华饭店,黄昏时分,心想应该到她休息的时候了,找出她的电话,我就拨了过去。"嗨,琼瑶,是我,玲达。""玲达,是你!回来啦。"听得出她的声音有快乐,有笑意。"是呀,你怎么样,最近?"我很兴奋。"啊,我正在想我这个头发要不要去染呢?花花的,白白的了。"她认真地商议。"什么,你的头发也白了?"这个可能吗?那位梳着光溜溜的长发,嫩黄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看了浙江电视台一部有关法制知识的专题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企业家,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厂,她付出很多智慧和心血,然而她自己却被金华法院判了十年徒刑。为什么呢?在她四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她的三位部下给她送了玛培、金戒指等价值15O00元的贺礼。由此有人举报,检察院立案侦查,发现她共收部下礼物65万元。虽然她收礼并未给他们办任何事情,法院还是给她判了十年徒刑。——这件事情使我想起新闻界的有偿新闻。从中央到地方,提出禁止有偿新闻已有十多年历史了,然而屡禁不让.而且范围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正>"大哥,这是你要查找的知青花名册,我已给你复印好了,希望这个档案能帮你找回那几年工龄。"只要一走进遂宁市档案馆接待查阅室,你就会看到一位五十来岁的女士,她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抱着一撂撂档案忙前忙后,不停地招呼查档群众。她,就是保管利用科的主任科员——何德凤,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何大姐"。自从2000年调到档案部门起,何大姐接触的便是库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中国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件事能与开国大典相比。”(侯波语)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访问这位女摄影家的,因为一提到侯波.人们会想起毛主席,同时会提到她那位同样做摄影工作的丈夫——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肖冰。这对夫妇用他们手中的相机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代史。顶着夏日的艳阳,我依约走进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宿舍区,那是一幢旧式的家属院,蓝色的砖瓦墙已被风雨吹打得发白。侯老住3号楼,按动门铃,一位眼窝深陷、身材瘦削的老人闻声而出,我问:“是侯老家吗?”她说:“我就是…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据《四川日报》报道,1988年2月24日,刘晓庆在自贡演出后前往灯会观灯。当一名记者上前拍照时,刘晓庆当即声明“未经我的允许,不准拍照。”记者说:“你们不同意是你们的事,我拍是我的事,这是灯会,不是你家。”双方遂发生纠纷。案例二:美国佐治亚州一名家庭主妇弗洛拉·格雷厄姆带着两个儿子去参加商品展销游乐会。在两个儿子的执意要求下进入一个游乐厅,游玩后出来时,一股强风吹起了她的裙子,裙子把她的头盖起来,却暴露出腰部以下的部分,只有一件裤衩。当地一位摄影师抓住这一时刻,把她摄入了镜头。这张照片成了这次游乐会的宣传品。格雷厄姆夫人对此  相似文献   

16.
近日经历的事,让我想说说这个话题。近日,我原来做家庭暴力受害妇女访谈时的一位访谈对象到京,我去看望她,她此次到京是接受某电视台一个栏目的邀请来录制节目,话题还是有关家庭暴力。一坐下,她便对我说,电视台对我不满意。我问有什么不满意,她回答,主持人想让我说孩子爸爸打孩子的情况,我不想说,孩子这么大了,都结婚了,再说他们父亲的事,中央电视台一放全国人都看得到,孩子们不好做人。导演和主持人就不高兴了,现场的观众听了我的情况,有人想捐助小妮上学,导演就给拒绝了。说到这里,她的眼泪都出来了。这位朋友是一位农村妇女,曾长期受丈夫…  相似文献   

17.
将心比心     
《档案与社会》2004,(3):1-1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手。当她道谢的时候。那位妇女说:“我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  相似文献   

18.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19.
电脑病毒     
谢尔盖和列娜已经交往一个多月了。今天这是她第一次允许他送她回家。他们在门洞口热吻了好长时间,后来列娜邀请谢尔盖上楼去喝一杯咖啡。他们进门后就去了厨房,列娜马上煮了一杯咖啡,他们喝完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坐在那儿吸烟。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但彼此都感觉到今天一定会发生他们从相识那一天起就希望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20.
我刚从县里调到市里不久的那年夏季的一天,“头儿”指着他办公室里的一盆花儿:“这盆花儿长得挺好的,就是不知叫什么名儿,你能不能找位专家问问?”“头儿”越客气,我的办事节奏就越快。我一圈儿电话打出去,就得到园林处回话:“我们派一名园艺工程师去。”工程师来了,像位刚离开校门的女学生,我心里嘀咕:“有没有搞错啊?”在“头儿”办公室里,她一见那花儿,便说出了花名以及那花儿的生长习性、栽培要领,连属什么科也讲得一清二楚。“头儿”听了非常高兴,在道谢的同时说以后要多向她请教如何养花,她笑着点点头。“头儿”问怎么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