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舒扬 《教育文汇》2005,(2):16-18
记者:叶老师,作为一位教育学领域的专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您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为什么您现在对实践研究如此的痴迷?为什么您要花费如此之大的精力来推动“新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舒扬 《中学教育》2004,(5):6-11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3.
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叶澜;1997年9月,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叶澜的另一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这两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一“站”,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4.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的反响。”  相似文献   

5.
叶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叶澜关于"直面人、通过人、为了人"这一命题蕴含着的人学教育学思想做出理论阐释,并将此作为走进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从而为全面理解叶澜人学教育学思想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章论述基础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阐述新基础教育的“新”,论证新基础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分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而“新教育实验”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正在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观点,可以说“新教育实验”是素质教育的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大众化。[编按]  相似文献   

8.
行走于天地之间——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相遇”杨小微(以下简称“杨”):叶老师您好!走进办公室我就想起家成师弟写过一篇题目叫《花香满径》的文章,文中提到您这里的两件“道具”,一是墙上挂的这幅绒线画《扛着一根树杈走路的孩  相似文献   

9.
在2005年12月24日--25日召开的“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上,记者与“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负责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首次会面。由于会务繁忙,他只抽出了短短10分钟与记者交谈,未能触及中国基础教育及“新教育实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殊为憾事。但他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新教育实验”的满腔热忱,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表露无遗,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0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这位穿行于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之间的教育理想者和实践者,在百忙之中再一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陈娟 《上海教育》2008,(9):64-64
“读史使人明智”,读一个人的经历也能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能使我们从中获益,看清自己。读了叶澜老师的《我与“新基础教育”》,从其十年的研究经历中我看到了人生无限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包天仁教授(以下简称包):张老师你好。你是刚从美国归来?张绍杰教授(以下简称张):包老师,你好。我刚从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回来。这次参加的是美国富布赖特基金研究学者项目,国内有三十多位各个学科的学者得到了这个机会。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的研究是一种力求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扎根式研究,通过教育实验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理论,这种基于本土的教育理论成果中处处晃动着"人"的身影,到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关注、在意、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4.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这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6.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04,(5):12-15
教师要投身于“新基础教育”,首先要敢于否定自己。尽管否定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这是一个再生的过程。教师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力,孩子是你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敢于超越老师规定的范围去做练习,或进行其他学习活动,不敢越雷池一步,过于循规蹈矩,那是十分可悲的。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种新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教育学进入近现代以来一直不可或缺的紧迫任务。"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凸显了教育学的本质意义,它是关涉生命诗性成长的诗学,它把教育导向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美化、生命形式的变革,诗意的"生命·实践"教育学以点化生命的教育作为教育学建构的原点。但是,"生命·实践"学派依然面对着一些挑战,比如世界的物化、社会的消费化和人的机器化;教育的规训化、生命的平庸化,以及生命教育的普世化等。  相似文献   

19.
吴亚萍 《福建教育》2005,(2A):21-22
最近,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吴亚萍老师,在叶澜教授主持的课题实验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策划与设计,从“读”学生和“读”教材,建立“具体目标”意识,”、“开放”和“弹性”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系统研究,既有较高的理性高度,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建立“具体个人”的意识以及“综合弹性化设计”的意识,很有指导意义,本刊从本期开始,连续6期刊登吴老师的这3篇相关研究论文,以飨读者,本刊热切地期望,大家都能从剖析教学实践的现实问题出发,提炼提升出更多具有理性认识高度的规律性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所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到成果的初步形成,进而推广、应用和提升、发展,自1994年至2004年整整历时10年,其间不包括问题的催生和酝酿阶段。这一研究不仅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教育乃至其他科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