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言语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人的言语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  相似文献   

2.
语文即人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语文——言语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再没有比学生不想写更可怕的事,不想写就是言说冲动的冷却,言说兴趣的冬眠言说欲求的屏蔽。这种以人的本性、内在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关怀为基础的言说冲动、言说兴趣和言说欲求,才是最为本源、根本的言语生命动力。因此,从语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态。语言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和表现形式,人是通过语言来唤醒他的生命意识的,通过言说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可以说语言决定和创造了人。把语文教学提高到生命层次,也就是超越认识论(物质的、工具的)、上升到存在论(人的、意义的、)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这样,才能彰显语文的厚度与深度。生命不可永恒,而意义方可永恒。人人都有着言语的表现欲与创造欲的"原欲",这种欲望一般潜伏在意识的底层,需要我们去唤醒。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生命里头的言语欲望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具有听说读写的言语交往活动能力,以适应社会交往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重视人的发展,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类进化和人类历史进程中双向建构积淀的产物,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凤香 《现代语文》2005,(10):56-57
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学生的言语技能是不能靠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形成的,因为能力和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在语言的运用中需要直觉的参入.马克思曾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类个体的母语的掌握都是在生活情境下在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中以感知的方式逐渐积淀内化而自然实现的,这种对语言的感性的直觉能力就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精神层面看,语言,是存在的家,是生命栖居之所;语言发展,是人的真实发展,是人最重要的发展。以儿童为例,有了语言,才有自我意识的萌芽;有了语言,才有思维的起航和情感的流淌。借用潘新和教授的观点,言语是人的本质表征,言语诉求是人的根本诉求,因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在于开发人的言语潜能,发展人的言说能力。我们认为:孩子语言发展的初始阶段,能否获得良  相似文献   

10.
言语是指那种借助于某种中介物进行交际的活动,而这些中介物并非仅是语言一种,还包括有另外一些非语言系统的事物也能作为中介物。言语活动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人类今天的高度表达性的言语正是从动物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言语根据其中介物的性质可分符号言语和动作言语两种类型。符号言语又可分为语言符号言语和非语言符号言语;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外部符号言语和内部符号言语。动作言语可分为表情动作言语、手势动作言语、姿态动作言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思维,那么,语言文字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了。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表明,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连,思维范畴决定语言范畴,而语言又是表达和巩固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反之,没有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作为语言文字表述的最高级形式——写作,不但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更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还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因而,语文学习本质上应是学生生命的体验,是学生在一种存在论意义上去理解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呼唤“生命形态的语文课堂”,希望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写作不应成为折腾学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低效以致反效,主要和动力定型有关。我国现代写作教育确立的写作应用性、实用性目的,使写作成了一项纯粹的社会化、功利化活动,与学生言语生命自发的言说欲背道而驰,成了人的言语生命诉求的对立面(从人类学的观点看,人是符号动物、言语动物,人的生命即言语生命。  相似文献   

14.
李素琴 《考试周刊》2011,(36):40-40
语言文字符号的价值在于“义”,即理解“义”,运用“义”。这个“义”也就是语言符号所指代的事物与现象,言语交流实际上是人们借语言来反映事实,沟通思想。从阅读教学来看,理解语言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全部活动范围都离不开理解语言,如教学目标——设定理解语言的要求;教学过程——展现理解语言的活动;教学方法——保证理解语言的有效;教学评价——分析理解语言的得失利弊。阅读教学也有语言运用,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主要在使用中确认语言的“义”,提供运用的案例,其用意并不在于专门的语言运用训练。在阅读教学确立“语言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权且提出“优值理解”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相对来说比“好课”、“有效教学”等更贴近语文性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联系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相似文献   

16.
柳斌 《陕西教育》2014,(11):1-1
关于传统文化,现在的认识极不统一,有人觉得它非常宝贵,有人觉得它一文不值。 教育部发文要在中小学开写字课,我到一些地方后就有不止一个人问道:现在为什么这么重视写字啊?写字的重要性怎么提得这么高啊?我回答他们:“中国人写中国字、说中国话,这就像一杯泉水那样纯洁、那样透明。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当然光讲这一点人家不服气。还因为讲话和写字的问题跟传统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人类最后告别动物界是依靠两个轮子,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有了语言,有了文字,人类才产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由动物变成了人。语言文字的发明,第一大功效是使得智慧可以积累,第二大功效是使得智慧可以传承。人类拥有了语言文字以后,逐步拥有了更多的知识,拥有了道德品质,拥有了法律制度,然后拥有了社会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是通过拥有语言文字的方式,拥有了整个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宋华 《现代语文》2010,(8):54-55
语文是一门言语理性化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是必要的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以及学生个体健康的心理特征。在这几方面中,言语技能的形成又是首要的能力,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形式和工具。典范文章的语言如同音乐的“弦外有音”。语文教学就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论"和"言语论"之所以把表达与言说放首位,而把交际放在第二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视和淡化了"听者"的重要性。"对语论"对"听者"的发现以及对"听者"本质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更加接近语言事实和言语交际的本质。如果说"语言论"是无主体的,"言语论"发现了一个主体——说话人,"对语论"则发现了语言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说话人和答话人。"听者"重要性的确认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邱旻 《福建教育》2009,(12):23-24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命题存在重形式轻思维的现象。我们为命题能关注语言形式而欣慰,同时也为命题忽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担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学习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从教育心理的角度看,语言是思维的外核,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离不开思维。可以这么说,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要能准确地理解、运用语言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