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畅远台额一联一“畅远台”,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景.此景位于清舒山馆东侧,濒临镜湖.这里原来是山庄的东墙,后因扩建,宫墙东移,于是凭借宫墙旧址,筑长廊,填高台;台上建亭,巍然屹立.康熙题额曰:畅远台“畅远台”,意思是站在高台上,眺望远方,视野通畅开阔.据《热河志》介绍:“每当风日清明,川原如绘,登临纵观,万象纷罗.俯察仰观之乐,备于斯矣.”关于此景的特色,乾隆在他的定景诗里写得更为生动具体:“崇台湖上俯澄清,‘畅远’新标即景名.渊鉴当年招物表,静观万类入空明.”诗中首先说明以“畅远”为此景命名的缘由,然后进一步描绘这里的风光:湖水象镜子一般,映照出自然物的千姿百态;静静地观察,就会感到万物在争先恐后地进入这通明透澈的湖水之中.真乃是“秋水共长天一色”啊!这里的景色,使我们联想起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并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味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从《热河志》的记载和乾隆的诗句可以看出,登高远眺是畅远台的主要特色.可惜此景已毁,只剩残址了.“畅远台”还有康熙书写的楹联一副.联曰:  相似文献   

2.
湖北竹山的登爽亭媲美于滁州醉翁亭和凤翔喜雨亭,该亭始创于宋代己未年(1199),亭名先曰“喜丰”,后易“登爽”,易名缘于宋人姚叔勉的“登临宴乐襟怀爽”的诗句。到元代登爽亭坍毁,元至正六年(1346)重建之。  相似文献   

3.
天才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奇作: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杜牧评此诗“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蹊径间亦殊不能知之 后,①不少选注家以精审的目光征引史料,探幽发微,做过一些切中肯綮无懈可击的注释工作.然而遗憾的是,诗中“夜间马嘶晓无迹”一句却众说纷纭,难尽人意.姑引几例:1、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夜间马嘶晓无迹’谓其魂魄之灵或于晦夜巡  相似文献   

4.
不可忽视舒本。舒元炜之序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上旬,地点在北京。舒本是原抄本.而非过录本。舒元炜只是作序,当时的收藏者是玉栋。玉栋就是舒元炜序中的“筠圃主人”,原姓姚。是藏书家,乾隆五十四年正闲居在北京家中。舒元炜序中两提“当廉使”。“当廉使”或为当保,当保卒于乾隆五十年十月。“当廉使”或为陆耀,陆耀卒于乾隆五十年六月。无论“当廉使”是当保还是陆耀,“当廉使”皆卒于乾隆五十年。“当廉使”去世的时间,早于舒元炜为玉栋所藏《红楼梦》写序的时间,为我们探讨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时间提供了契机。舒序云“君先与当廉使并录者,此八十卷也”,就是说玉栋以前和“当廉使”一起抄录“这部”八十回本的《红楼梦》。因此,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可为乾隆五十年。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诗,被称为“沉博绝丽”;又“其《梓州吟》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杜甫)之深,而变出之者也”。(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又称为“晚唐以李义山为巨  相似文献   

6.
《诗序》释六义之“风”:“风,风也,教也。”风谓以“微加晓告”的方式加以规戒,教指教化。故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教训、风刺都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此既是《诗》的宗旨,也是风刺赋的宗旨。本文列举台湾赋作之风刺、教训之作品,区分为解嘲讽谕、诙谐刺谑、戏谑自短、箴警训示等四种形态,探讨其表现之特色。  相似文献   

7.
在宋初的诗坛上,潘阆诗名早著.然而历来的文学史与诗歌史多衍刘克庄、方回之论,将其类归为晚唐体诗人,这种类归有粗略之嫌.诗歌在潘阆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的诗在宋诗演进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潘阆是一个自我意识颇为强烈的诗人,他的诗写出了自己的心态历程,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自我形象.其次,潘阆为诗推崇贾岛苦吟的创作态度,具体表现为"搜疑沧海竭"与"诗须字字清".第三,潘阆为诗追求"诗无入俗章"的新变,主要表现为创作方法上的以议论为诗,他的诗歌因此寓含了丰富的理趣特征.  相似文献   

8.
六诗古义解     
《毛诗》“六义”之说,本于《周礼·春宫》:“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序》因之,称为“六义”。郑玄注“六诗”曰:“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相似文献   

9.
烟雨楼额四联一“烟雨楼”,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以外之第六处景观,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此景位于澄湖中的青莲岛(又名千林岛)上,岛的四周环水,青杨蓊蔚,中多嘉木,由此经过木桥可达如意洲.这组建筑,除主楼外,前有门殿,东有书屋,西南有斋,并有游廊连接;东北角有方亭,门外西侧有假山,山顶有凉亭.主楼有乾隆题写的额联:额曰:烟雨楼联曰:百尺起空濛,碧涵莲岛;八窗临渺(氵弥),澄印鸳湖.题额的意思是:楼外山雨空濛,如罩轻烟.乾隆在《烟雨楼》题诗中说:“携图去岁兴工始,断乎今年蒇事勤.数典可知自元璙,赓诗更以忆陈群.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菱荷芬.”诗中清楚地说明了烟雨楼的建造及其题额的缘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紧接着又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显然,这是为民为事功利诗观的表述,乃一家之言,未可厚非。然则,若换一个视角,即从审美角度看,把“卒章显其志”作为诗歌结尾的一种规范,就值得商榷;甚至说,大谬不然.因为这个“显”字,正是诗家避之犹恐不及的。如果一定要用,那也须与“隐”字并提;即须在显隐之间,或日明白与不明白之间。这里所说的“明白”,是指诗尾当提供读者一个不是漫无边际的情景规定;这里  相似文献   

11.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绚丽多采的古典文学艺术宝库中,宋代诗歌以其数量的浩繁、题材的广阔和意境的深远而成为古代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取得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仅次于唐诗的卓越成就。在宋代众多的诗人中,黄庭坚可谓佼佼者,与苏轼并称“苏黄”,在北宋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清代王阮亭说:“苏文忠公凌踔千古,独心折山谷之诗,数效其体”。黄庭坚死后,江西诗派把他奉为诗宗。正如吴孟举所说:“山谷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宋诗家宗祖江西诗派皆师承之。”(《宋诗钞序》)他开创的江西诗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个有较完整的理论系统、有一定成就而又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3.
晓秋 《现代语文》2005,(12):44-44
古代诗文中的“三山”何所指?这里打个虚实之分。虚的“三山”指三神山,是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为仙人所居。此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被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妙之境。例如李贺《梦天》诗中写道,“黄尘清水三山下,史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中,居于“三山”的仙人全用宏观看待人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快如跑马,九州大陆宛如几个烟点,大海不过是一杯清水,神思妙想,使现代人也为之叹服。又如李清照写过一首《渔家傲·记梦》词,其中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  相似文献   

14.
(艹频)香(氵片)额一“(艹频)香(氵片)(p(?)a)”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九景,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年一四十七年).此景在万树园东南,濒临澄湖,有殿堂三间,其东侧有船坞,门前有木桥,可达南岸“香远益清”.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往来悠然自得,碧草青(艹频),鲜嫩茂密,微风吹拂,香气袭人.康熙题额为:(艹频)香(氵片)“(艹频)香(氵片)”意为湖水之滨,青(艹频)飘香.(氵片),通“泮”.这处景观,三面临水,其建筑物仿照了主维辋川别墅“茱萸(氵片)”的构造.据《热河志》记载;“昔辋川有‘茱萸(氵片)’,裴迪诗云:‘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伏读御制‘春风’‘绿波’之句,迪所见犹隔一尘.”这段话的意思是:裴迪诗中所写的茱萸(氵片),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氵片)”的特色,而乾隆的《(艹频)香(氵片)》才真正使人感受了“(氵片)”景的佳美.“香风摇荡绿波涵,花正芳时伏数三.词容关山月休恕,来看塞北有江南.”诗的前两句,形象描写出湖波荡漾、翠藻飘浮、香风  相似文献   

15.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16.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17.
李公亭记按林(山票)西湖山诗,题云:“湖山一景,不减韩山,自榛莽中起而新之,环立四亭,植松插竹,游者众矣。”此诗乃咏其所立之亭,非题李公亭或观稼亭也。王汉湖山立石诗 '《婉志》题湖山立石王澳薛驳抱理势迥石刻原文立石持太常博士知草州事王漠薛数抱模势迥石刻共十一行,末行尚有"巾祥符六年二月十五  相似文献   

18.
传 统 诗 论 中 所 指 的 意 象 实 指 作 品 中 以 景 寓 情 , 情 景 交 融 的 一 种 艺 术 处 理 。 要 想 准 确 理 解 古 诗 , 就 有 必 要 在 平 时 的 学 习 中 注 意 认 识 并 积 累 传 统 意 象 。 从 意 象 入 手 , 是 理 解 诗 境 的 必 由 之 路 。 古 诗 抒 情 言 志 有 些 共 同 的 套 路 。 写 送 别 、 离 愁 等 用 “ 折 柳 ”( 2002 年 高 考 已 涉 及 )、 “ 西 楼 ”( 许 浑 《 谢 亭 送 别 》: “ 劳 歌 一 曲 解 行 舟 , 红 叶 青 山 水 流 急 。 日 暮 酒 醒 人 已 远 , 满 天 风 雨 下 西 楼 。”)、“ 短 亭 ”…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诗集传》一书,是朱熹受有宋一代疑古思辩之风影响,继欧阳修、苏辙、郑樵三氏开《诗经》学怀疑派之先河后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书虽每间采毛、郑之旧说,“也还有几分道气”(傅斯年《宋朱熹的<诗集传>和<诗序辩>》),但却坚持自己《诗》、《序》相分,以《诗》说《诗》的原则,不把诗和史妄加牵合,遇不解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一、溪亭:溪边的亭子?当年,令李清照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的溪亭到底是一个什么奇妙之处?教材中是这样诠释的:“溪亭,溪边的亭子。”然而,溪者,“山间的小河沟”《(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346页),河面不会很宽,水域不会很广。但是,词中“藕花深处”四字,告诉我们此处必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必定波光浩淼,横无际涯,才会令人“误入”其“深处”而“不知归路”。因此,将“溪亭”之“溪”释为“小溪”,与全词的意境绝不相符。那么“,溪亭”者,何处也?历史是这样回答的:1!北宋年间,济南府中确有溪亭一景。即当时大学士石介的女婿、济南名医徐正权(名遁)的私家园林。诗人苏辙任齐州(即济南府)掌书记时,与徐正权私交甚笃,常沉醉于溪亭万千美景之中。其留下的《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一诗可佐证。其诗曰: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疏。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2“从时间上判断,《如梦令》“作于李清照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