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久没有这么受到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报道我已经看了八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  相似文献   

2.
常有热爱体育的朋友对我说,他们既喜欢看电视又喜欢读报纸:看电视,主要是观看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里目睹比赛的进程,分享体育运动所特有的刺激和快乐;而读报,主要是研究体育版的赛前分析、赛场花絮和赛后评论等等,因为他们需要了解体育的内幕,他们需要思考.每当听到这些话后,我总是感到不太舒服,仿佛看电视只能看热闹,看报纸才能看门道。诚然,作为两种传媒手段,电视和报纸各有特长,不能互相取代。但是,笔者认为,电视同样可以做出有自身特点的深度报道。事实上,近几年来电视在深度报道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勤于思考 得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需要摄影记者的生活积累和观察思考。摄影记者养成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和读书读杂志的习惯,必然触及思想情感,脑子里爆发问题,随时都会像一个全副武装的“猎人”,在瞄准和捕捉突如其来的“猎物”。  相似文献   

4.
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是人物典型报道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我对记者这一行业一直很向往。当我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听到、看到感人的报道,便会由衷地佩服被老百姓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他们的作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们心中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新的信息。随着自己进入新闻单位从事档案工作,读的、看的、听的多了以后,便渐渐变换了看新闻的角度,开始用档案人的眼睛看新闻。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究竟对报纸与电视两大传统媒体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有什么样的行为特点?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通过数据调查,考察移动终端的使用对报纸和电视媒体的影响,分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看电视和读报纸杂志的时间变化情况。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移动终端的使用都会使近三成用户减少对电视和报纸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走向已知和未知——楚天都市报《城事》副刊的阅读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力  詹碧蓉 《新闻前哨》2006,(10):18-19
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重大新闻?国际、国内、本地区的,翻开报纸,这恐怕是每一位读最为关切的。满足读获知新闻是报纸最基本的功能,同时,报纸还有对一些新闻的发生、发展作进一步探究、追溯的功能。当读将目光从报纸上移开,还会看到更多更远,则是报纸副刊承载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笔者是个足球迷。每逢有重要比赛,看过电视实况转播,常想再看看报纸上的文字报道,甚至看过一家报纸,还想看第二家、第三家……在这三看两看之中,有几次我却是越看越糊涂了。  相似文献   

9.
笔者是个足球迷。每逢有重要比赛,看过电视实况转播,常想再看看报纸上的文字报道,甚至看过一家报纸,还想看第二家、第三家……在这三看两看之中,有几次我却是越看越糊涂了。  相似文献   

10.
声音     
《网络传播》2005,(3):19-19
“网络作为媒体,它的形式并不重要,影响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每天关注新闻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要是不让我看新闻.不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只有一两天.我也会受不了。电视、报纸与网络我都会关注,相比之下.我上网可能会更多一点,网上的信息毕竟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是中国移动88套餐的首批购买者,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手机报开办之初的首批无偿收阅者。 作为传媒人,又是专职从事新闻研究的从业者,我通常是早听广播,晚看电视,中段时间读报纸,间或上上网,真是不想再拿出时间去读手机报了。  相似文献   

12.
缺少点什么?──读某些报纸副刊产生的忧虑顾冰清本人看报特喜欢读副刊,对那些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特别钟爱,每读一篇轻松活泼、淡笑风声、娓娓道来的散文、随笔,每看一篇尖锐泼辣、讽喻幽默、富有哲理的杂文、小品,都得到一次精神享受,像大忧天喝了一杯清凉的高级绿...  相似文献   

13.
我在卫辉市人民银行任副行长,每天看报纸时,总感到自己身边也有许多事需要写出来,尽管工作繁忙,还是挤时间写点东西,慢慢就成了一名新闻爱好者,每年在报纸、电台发表六七十篇通讯报道、小评论等。我订有四份报纸,每天收到后都要浏览一遍。一看当前报纸宣传的重点是什么;二看哪些文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三看哪篇文章标的题目有艺术性:四看报上都有哪些栏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我投稿不少,而命中的不多。有人批评我不懂得“吃透报纸”,我迷惑了:究竟应该怎样“吃透报纸”呢?(河南)朱帆朱阶同志:当报道员,不看报纸不行,吃不透报纸也不抒。试想,你要向报纸投稿,又不知报纸的特点、宣传宗旨和宣传重点,盲目投稿,这不是“闭着眼睛提麻雀”吗?这样的投稿自然难以个中了。因此,“吃透报纸”很重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报纸,也有个会看不会看的问题。作为报道员,看报纸得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比如,一般读者看报,或看看国内外大事、奇事,或看看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琐事、新事…  相似文献   

15.
博览     
新闻与群众关系如何请看江苏读者调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江苏省新闻学会等单位对全省十三岁以上的有视听能力的城乡居民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有几点值得注意:广播的普及性高于报纸、电视。有百分之九十四点五八的人听广播,百分之六十四点五四  相似文献   

16.
“洗”军报     
我有一张1994年的《解放军报》,虽然已经泛黄、皱皱巴巴,有的还字迹模糊、残缺不全,但我仍宝贝似地珍藏着。每看到这些报纸,一种愧疚的情感就悄然而生,脑海中还闪现出这样的一幕。1994年冬天,我所在的西安政治学院放假,我挑选了8份《解放军报》带回家,准备在假期抄录上面的文章。可回家不几天,发现辛辛苦苦带的那些军报不翼而飞!我赶紧问妈妈:“妈,您见到我的报纸了吗?”看我火烧眉毛的样儿,妈妈唤怪地说:“看你…··哦还以为房间着火了呢,你二姨家想整理房间顶棚,我看你的报纸又大又好,就……”“哎呀,妈,您怎么也不…  相似文献   

17.
期刊(包括新闻性期刊和半新闻性期刊),虽然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同属传媒,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它又有别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最明显的就是它无法像报纸、广播和电视那样,及时发布新闻、传播新闻事件,以至使许多作者寄到编辑部的新闻性、动态性的稿件成为无效劳动。 写作是一种十分艰辛的脑力劳动。作者每写一篇稿子,都要经过构思、采访、成稿、推敲、修改这样的劳动过程。稿件投邮后,就盼望着编辑对其劳动能承认,就盼望着收获。如果他们的劳动一次次地都变成了无效劳动,不仅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和对作者劳动的漠视,而且久而…  相似文献   

18.
李楠 《传媒》2002,(4):19-19
“中国电视报,人人都需要”,这句广告词一点儿都不假。我爱看电视,所以爱看《中国电视报》。《中国电视报》是我日常看电视的“导盲犬”,没有它,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看”向何方呢! 看得多了,看得久了,逐渐地就对这份报纸生出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鼓动着我,有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想对这份报纸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好话要说,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不应该保留,我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待一个老朋友所应该采取的  相似文献   

19.
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杨绛  钱芬 《出版参考》2005,(9):41-4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