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的彻底溃败已经为时不远了,在击败纳粹德国后,盟国如何协同对日作战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雅尔塔会议前夕,美军已逼近日本本土,对日决战日益临近。美国三军首脑估计,在德国投降后,尚需18个月才能打败日本,注(1)倘苏联不出兵对日作战,美国需付出伤亡一百万人的代价。注(2)当时原子弹尚未试验成功,为了缩短  相似文献   

2.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对于加强三大国战时的团结,加快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其酝酿、签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却贯穿了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分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4年时,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把战争推近德国本土。雅尔塔会议前夕,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  相似文献   

3.
答:《波茨坦公告》的产生过程如下: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出席波茨坦会议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携带一份促令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的草案,想作为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政府首脑的联合公告发表。丘吉尔和杜鲁门都渴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认为苏联参战将加速日本的溃败。但斯大林不能参加发布这项公告,因为苏联同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下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中,提到"1945年夏天,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对此,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苏联参加了波茨坦会议,而公告却没有以苏联的名义发表呢?中国没有参加波茨坦会议,为何却成为公告的签字国之一呢?出现这种与会国与签字国不一致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1945年初,随着德国法西斯走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已胜利在望,如何安排战后和平和处置德国便成为美、英、苏同盟国极为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日本还在继续顽抗,为了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美英等国希望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为此,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于1945...  相似文献   

6.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1949年初,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  相似文献   

7.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以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贯穿了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文章对《雅尔塔协定》的酝酿、签订与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1945年2月,世界三大政治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面。克格勃认为这是实施其窃听计划——“金唇”行动的绝好时机,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美国大使卡里曼从莫斯科引到克里米亚。苏联特工精心制定出一整套诱引方案。  相似文献   

9.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署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即《雅尔塔秘密协定》。其中第一条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这外蒙古怎么会成为苏联能否对日作战的首要条件?它的现状到底怎样,为何“须予维持”?签字国对“现状”一词有各种解释,当事国——中国更有不同的理解,“现状”问题还成了莫斯科中苏谈判的障碍和妥协的筹码。本文拟对外蒙古的“现状”之产生与发展作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如所周知,这是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的有损于中国权益的协定.根据《雅尔塔协定》精神,苏联于8月14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同国民党政权签署了《苏中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政府同意给予苏联诸多在华权益,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和苏联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美国也扩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援助,至1946年6月30日,美国战后对蒋援助已达到7.81亿美元,约相当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对蒋租借及援助总和(2.28亿美元)的3倍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方针不能不采取“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既不反苏,也不反美”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苏、英领导人举行了雅尔塔会议。40多年来,罗斯福的雅尔塔之行一直是美国史学界所关注的题目。美国史学家的评论大多集中在对罗斯福政策“明智性”的问题上,他们出自各种原因,对罗斯福雅尔塔之行的主要意图以及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交易的非正义性却着墨不够,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反法西斯同盟共召开了九次国际会议。在这些会议中 ,194 5年 2月 4~ 12日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次。在雅尔塔会议期间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围绕德国、联合国、东欧和远东四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磋商 ,达成一系列协议。其中 ,在联合国问题上唇枪舌战你来我往的结果是确立了“雅尔塔公式” ;在远东问题上明争暗斗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签署了“雅尔塔密约”。明确“雅尔塔公式”的含义 ,弄清“雅尔塔密约”的内容与性质 ,对于认识雅尔塔会议的实质与历史地位至关重要。故本文将对此作简要介绍。人民教…  相似文献   

14.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者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束,美苏在东亚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下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中,提到“1945年夏天,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对此,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苏联参加了波茨坦会议,而  相似文献   

16.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17.
顺水推舟 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期间,英国首相邱吉尔及英国代表团下榻在阿勒布卡宫里。宫中地上立着大理石雕塑的睡狮,它的脑袋倚在前爪上。邱吉尔极其喜爱这件雕塑,他对斯大  相似文献   

18.
1945年2月4—11日,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三个人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会晤,举行二战期间的第二次盟国会议”: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随同参加会议的还有他们各自的外交和军事代表。雅尔塔会议的目标是,确定盟国在二战最后阶段的进一步军事及政治行动,并解决联合国成立前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45年3至4月间,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国党卫军首领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会见美国驻欧洲情报局主管,探讨在意大利的德军向英美投降的问题,引起了苏联的强烈抗议。此事件史称“伯尔尼事件”。事发之后,美苏之间产生了隔阂,两国最高首脑罗斯福与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书信往来,直到罗斯福逝世,杜鲁门总统指示停止伯尔尼的谈判,事件才告一段落。“伯尔尼事件”中表现出的美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战后美苏关系进一步紧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7月28日后为艾德礼)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二战期间最后一次会议。当时德国刚投降不久,对纳粹残余势力还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在这里开会仅安全就是一大问题。那么,三国首脑为什么不另择地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