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莉 《声屏世界》2009,(9):32-32
会议其实是新闻"富矿",只要有一双"新闻"眼、一对"新闻"耳,细心观察,耐心聆听,用心琢磨,千方百计在实化、深化、拓展、丰富会议提供的新闻事实、素材、线索上下工夫,就能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泡会议"也能挖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认为,县市会议报道缺乏可读性,内容千篇一律,不是什么领导讲话,就是什么经验总结交流,再就是贯彻上级会议精神,缺乏新意。其实不然,县市会议报道尽管单一。但与其它新闻一样,既有一般新闻的共性,也有新闻的个性,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其特点和规律,对我们改进县市会议报道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当记者的,常常“泡”在会议里,不愿意迈开双脚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研究,这样固然不好;但记者参加一些会议,对了解情况,掌握新闻线索,却又是必要的.有时在会议期间即可捕捉到很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看记者的新闻眼光如何,“临场发挥”得如何.  相似文献   

4.
“台上台下,会标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这是观众对一些电视会议新闻的印象。长期以来,一些缺少新意的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过多过滥,成为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杰克·富勒[美]说:“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读者的兴趣应该成为报纸编辑的焦点.这可以帮助报纸决定在报道中应注意什么内容,因为满足读者兴趣是我们报纸业的一个奠基石.而且读者的兴趣本身就是新闻定义中的一个要素。”刊发这篇稿件的目的,是希望编辑在编稿时多为读者着想.而不是就稿编稿,“拉在篮中就是菜”。  相似文献   

6.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7.
现在一些地市晚报对于如何办好文化新闻版感到很困惑,娱乐新闻版明星猛料不断,版式活泼,吸引眼球;相比之下,文化新闻版的经营就逊色多了,不仅版式呆板,而且稿件的新闻性和可读性比娱乐新闻也要差一点。依照笔者多年来从事晚报文化版编辑的实践来看,文化新闻版立足本地,做出“土  相似文献   

8.
地方小报一般比较难出“大”新闻,特别是难以采写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可读到去年3月10日江苏省《盐城晚报》头条新闻《总书记与盐城人共商国是》,你肯定会说:“哇!原来小报纸也能出‘大’新闻!”  相似文献   

9.
几乎所有的摄像记者,对会议新闻的报道是感到头痛的。呆板的场面,静止的物体,久而久之,形成一套模式:即会场全景、领导讲话、群众场面,通过推、拉、摇等几个方法,一条新闻即告结束。最近,与一位老摄像工作者谈到这个问题,他亦有同感。但他又讲了一件事;一个席地而坐的老石匠正在凿石,要拍摄他,一个镜头也可,但若要细心琢磨,又可拍出许多场景:中景、近景、特  相似文献   

10.
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不是懒得动手去写新闻,而是苦于发现不了线索。”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从我当通讯员20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用心就能出新闻。去年初,我两次从银川乘坐170次快车返回石嘴山,见到站台上有卖各类食品的而从未见过出售报刊的。可是,每当我坐车拿出自带的报纸后,很快便有不少的旅客围拢过来,争相阅读。这说明,旅客旅途当中不能缺少精神食粮。基于这种认识,我就给《宁夏日报》写了篇题为《也应  相似文献   

11.
我这样说,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新闻工作者作为时代航船上的哨兵,自然要站在船头,发现新问题、揭示新情况、报道新事物。但是,历史是一个过程,新与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只不过是旧事物、旧情况、旧问题的发展和延续,不了解旧事物、旧情况、旧问题就发现不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研究旧事物、旧情况、旧问题.就无法把握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生长点、地平线和临产期。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通讯员和企业报记者大都常年生活在一个相…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记者说过:只有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7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失败的痛楚。7年前的今天,我和一些想写新闻报道、有所作为的官兵一样,为了“报上有名”、有所建树而朝思暮想,结果不得其法。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也使我对写新闻报道有了一些初浅的感受和体会。记得那是1995年的某一天,当时正值全军广泛开展“四个教育”的热潮。为了把我团开展集中教育的情况和做法宣传报道出去,政治部主任让我以此为主线写一篇新…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部队住地靠近海边,雾大雨多,震雨季节,一月难得几个好天气,因此被褥潮得很,晚上一躺,温滴滴的,说不出啥滋味。偶尔遇上晴天,又常碰上检查内务,白白浪费好端端的阳光。去年8月7日,遇上艳阳天。我下了岗,急三火四往回赶,心里却怀着不安:今天是周末,正碰上旅“卫生检查日”,晒被子……不想回到连里,战友们正忙着往晾衣绳上挂被子,说是连长的命令。我正犹豫,见旅长带着几名干部走过来。旅长伸手摇了接正在晾晒的被子,转身告诉一名参谋:“马上组织检查,看有没有漏晒的单位”!耳闻目睹这短暂的一刻,深受被褥潮湿之苦的…  相似文献   

14.
杨红娟 《新闻窗》2011,(3):128-128
会议是传达精神的载体,会议是探讨方针的手段。在实际生活中,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会议在召开。有的会议是为了探讨某一件事情,有的会议是为了研究某一个方案,有的会议是为了传达某一个政策,也有的会议是为了学习某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5.
16.
现在只要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新闻。诸如召开纪念会、庆功会、茶话会、表彰会、订货会、鉴定会之类的消息充斥了我们的新闻传播媒介。有时候,电视新闻几乎成为会议广告报纸则如同一张会议目录。这种久盛不衰的会议新闻,实在令人望而生厌,望而生畏。对会议新闻固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会  相似文献   

17.
在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前提下,面对企业不景气的状况,我们的企业新闻宣传又面临“好的没啥可写,坏的不能多写”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搞好不景气企业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拓宽报道的视野 一个企业的空间范围是很广泛的。就拿我们铜川矿务局来说,有6万在职职工,有12个生产矿井和10多个辅助单位,主要产业有煤炭生产、建材建筑、机械修造、铝加工、医药化工、轻工、三产农林等。这就说明,企业的空间范围庞杂,我们的新闻报道视野也应该扩展。企业不景气,决不可能12个生产矿井都不景气,东边不亮西边亮。  相似文献   

18.
我起初写稿时,总认为只有重大事件和有名气的人物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于是,整天跑来跑去找重大事件和有名气的人物,结果一年下来没写多少稿件。后来求教于县电台的一位编辑老师,他对我说,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接触的重大事件和知名人士毕竟很少。因此,只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从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中去捕捉先进人物的闪光点,才能写出比较有份量的新闻。得益于这位老师的指点,我就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记者,谁都想淘到“大”新闻、独家新闻。可在现实中,多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旦有了“亮点”,哪家媒体不想捷足先登?一场新闻大战在所难免,要做独家,也只剩下“幻想”二字了,更何况已进入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