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和发展的时期,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顺利获得新的工作,快速转换到别的岗位,广泛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人们越来越需要形成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是: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院校有必要深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并特别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涂运祥 《职教通讯》2011,(18):54-56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改善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从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入手,分析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提出高职院校进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杨明 《教育与职业》2007,(24):11-13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有必要深化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式的改革,并特别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立足社会、增强职业竞争力的主要职业素质,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蓝庆华 《高教论坛》2014,(3):111-113
职业核心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内涵理解、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面存在误区,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职业核心能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当前中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越来越受到中等职业教育界的重视。职业方法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方面,本文针对职业方法能力中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及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职业素养的字面含义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具有的"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某一职业行为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待的职业表现;职业素养是各类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这些能力往往也被称为职业通用能力,其重要性明显超过通常被人们看重的专业或工种技能;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优化社会环境是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关键;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融入行业文化,培养"三师素质"教师,改进人文课程教学,注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校园文化的营造等,进而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终身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世界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我国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时,应构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活动过程为桥梁,以活动成果...  相似文献   

9.
张玉荣 《文教资料》2013,(22):103-104
职业核心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实习实训平台、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同时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积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质上,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内涵理解、课程观念、培养方式等偏差。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构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最终落实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和开发上。这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遵循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实践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要重视能力培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现.以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思路是:以"竞赛活动"为驱动,构建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以系列产品(服务)为驱动,构建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以"情商培育活动"为驱动,构建社会能力课程模块;以"大案例"为驱动,构建"一体化"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2.
开展高职公共英语实训教学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满足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需要,要依照系统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构建模块化的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基于职业情境的实训项目,推行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实训评价机制和构筑全方位的实训保障体系来实现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连智平  李潇 《职教通讯》2012,(16):55-59
以广西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学员为研究样本,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探析西部中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得出,西部中职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包含十一项指标:影响力、人际洞察力、自信、职业忠诚、学生中心、团队协作、职业指导能力、细节洞察与指导、知识情境模块化、心理辅导能力、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4.
"桥梁施工"课程是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主干核心专业课,而本课程的定位是道桥专业群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定位是在对施工现场岗位群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先导,并成为制定以就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桥梁施工"新课程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MOOC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先进的教学手段、技术创新等方面,而欠缺其教育模式核心中的开放性。MOOC给高职教育改革在课程授课模式、教学评价机制、师资力量提升等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与影响。高职院校应更加关注课堂授课质量与学生的评价,并对可能形成的"同质化"现象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职业教育基于《框架教学计划》构建了理论课程体系,基于《职业培训框架计划》构建了实践课程体系,各州、各学校和企业在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数量、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德国大量的实践教学、企业岗位轮换训练教学时间,以及企业监督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评价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定位和人才定位。高职院校应针对社会经济实际进行专业开发,以能力为本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和职业教育本身的巨大变化,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职业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阐述了基于专业核心课程实现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保证四个方面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STS教育,是指以探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与社会(Serious)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将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的技术情景和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理解科学与技术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四大职能之一,诸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较大的贡献。《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既为高职院校现阶段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撑,也为其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指明了改革方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领域、范围发生了变化,社会服务手段也更为丰富,在发展进程中,高职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服务需求未能同频共振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文章探讨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立足社会需求,多方争取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感,深化校企合作,校企政协同育人,形成人才的多样化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高职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