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有一次在他深受欢迎的演讲中当场作了试验,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他把一块磁铁插到一盘连接在电流计上的螺旋线的空洞圆心里。开始时,电线里没有电流,但是当磁铁插入后,电流计上的指针移动到刻度表的一端,表明一股电流在流动。磁铁抽出  相似文献   

2.
这是文学界的一件最大的奇迹。这位年轻的、胸怀大志的爱尔兰小说家暂时抛开他的打字机,到加拿大圣劳伦河地区一个冰冷的湖中去畅快地游泳,一艘汽艇向他猛然撞来,致使他的颅骨六处破裂。后来,他在医院里恢复了知党,但不能讲话,并且当他试着写字时,他的手所写的也是些完全令人辨认不清的胡乱的涂写。“我当时意识到,生命之门不会永远向我敞开。”他回忆道,“那次生死关头使我忘记了报纸杂志,忘记了赚钱,忘记了电影,但它使我更加明确了一点——我要写小说。”遭到12个美国出版商的拒绝“‘人固有一死’的这一概念激发了我的创作欲。”当他恢复健康后,便回到打字机前。他把那部已经脱稿的小说先后连续送交12个美国出版商,均  相似文献   

3.
屠格涅夫说:“我从来不会光凭脑子去创造。要在小说中描写一个人物,我必须选择一些真人作为我的凭借。”但是,有时他也有疏忽的地方。例如,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瞧,你是又骄傲又腼腆!少见的结合。好吧,请谈谈,你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工作得怎么样?”“工作得不坏,安东·巴甫洛维奇,”高尔基回答说,“新剧本开始了。”“怎么,又写新作啦?”契诃夫十分吃惊地说。“真是好样的!老早就把《小市民》搞完了,又来一个新的!当然,还是写吧。你知道我写《万尼亚舅舅》用了多少天?4天,好家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然而,毕竟我和它一起完蛋了,哈——哈:”“出预告了吗?”高尔基微笑了一下。  相似文献   

5.
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司法题材小说作家约翰·格里森姆只是一个小镇上的律师,也是密西西比州立法机构的一名成员。当时他有一个想法,就是写一部小说,内容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律师卷入一场生死攸关的斗争,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故事。格里森姆说:"我花了三年时间写这部名为《杀戮时刻》的小说,大多数时候我都以为我永远不会完成它。最终小说完成并且出版了,以精装版的形式印刷了5000本,这使我非常兴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果戈里去拜访普希金。普希金向果戈里讲了一个骗子购买灵魂的故事,并且敦促他写成小说。1835年10月,果戈里写信给普希金:“我已开始动手写《死魂灵》,故事扯得很长,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也许很使人发笑……在这部小说里,我想至少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俄罗斯。”  相似文献   

7.
购置了电脑,写作不用在稿纸上一笔一画的划拉了。由于我用的是全拼输入法,每个字使用时反映在脑海里和指间上的立即就是他的声母韵母。害怕电脑使用久了,忘记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出现拿起笔来不会写字的尴尬,便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小楷毛笔字。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我”这个常用字很是难以写好。当我将这体会跟一个朋友说了,他冒出一句:“‘我’字难写,只要‘我’字写好了,就什么都好了”。  相似文献   

8.
细心观察发现美丽李晗世界如此之大,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将其尽收眼底,每一次对它一个细小部分的观察,你都会更了解宇宙的意义和它的美丽。借助于照相机的取景器,你可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点,移动相机“框”住它,接着“咔嚓”按下快门。如果你的选择还不错的话,你拍的...  相似文献   

9.
大约在7岁那年,我初次与英国的小酒店打交道。一天,母亲为制作圣诞布丁,需要一些褐色啤酒作搅拌原料,便打发我去本地的小酒店。当我拉开这个未知世界的大门时,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两侧以木板为山墙,上面镶嵌着冰花玻璃窗的小小的天地。屋子的一端传来笨拙的手指击落在钢琴键上发出的“嗵嗵”声,以及从胸腔里挣出来的发颤而走调的歌声。我正踮着脚眯着眼睛向窗外张望,耳畔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要点儿什么?小伙子。”我抬起头,眼前出现一张玫瑰色的、明朗的面孔,头部冠以蓬乱的红发。“妈妈说,请你把最好的褐色啤酒给我打满。”说完,我把手里…  相似文献   

10.
“我曾讨厌写这本书,”多丽丝·莱辛说,“那真是高度紧张的劳动。小说脱稿后,我又感到由衷的高兴。写作显然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因为它会触及我内心的痛楚。”莱辛夫人正在谈论其新作——她的第35部作品——《第五个孩子》。评论家们称这部小说为“小典范”。作品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英国市郊为背景,描写的是,一对幸福恩爱的夫妻养育着四个孩子,妻子出乎意料地又身怀六甲,这是个  相似文献   

11.
另类图书馆     
正No.1电话亭华丽转身随着移动通讯时代的到来,英国经典的电话亭逐渐被淘汰。英国电信公司在拆除了里面的电话机后将其向各地社区开放,居民只需象征性地花费1英镑便可"认购"。在特鲁罗市附近的波因特村有一个废旧的红色电话亭。村民玛格丽特·威尔逊因使用多年而对它恋恋不舍,将其认购后改成一个微型图书馆。现在它正式对公众开放,虽然不提供电话簿,但却摆满了传记、小说和非小说类出版物。  相似文献   

12.
王煜 《世界文化》2009,(12):24-26
“我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期望值很低。在这个国家里.选择当一个短篇小说家或一个诗人,基本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阴影里,不会有人注意。”  相似文献   

13.
人行道颂     
在我居住的郊区,沿街没有人行道。在那里,人行道不被看作是体面生活的一部分。那可太糟糕了,因为有人行道是一件好事情。有了人行道,居民们可以更好地相互了解。若没有人行道,在散步时便会觉得尴尬,会有一种侵犯他人之感。一个人走在人行道上似乎是有目的的,但走在街上或穿越你家的前院,便会显得可疑了。一条人行道予人以乐趣。它是那些尚未达到令人艳羡的骑两轮自行车的成年人之前的儿童们学骑三轮脚踏车的地方,也是他们跳“造房子”游戏及歌唱“踩在一条裂缝上,折断你奶奶的脊梁”的场所。在我小的时候,人行道是滑旱冰者最好的地方。老练的滑旱冰者滑起来大步流星,如驰如飞,脚下  相似文献   

14.
樱花的怒放     
一 无量山多了一个樱花谷,司马在QQ上告诉我.我的小说就是从这次和司马的聊天开始的.我已十年不写小说了,无量山樱花谷这个消息再次将我写小说的激情点燃了起来. 季节即将进入冬季,春城早已有了凉意,特别是小雨过后,更显得冷了.我坐在电脑前,盯着QQ窗口,想象着绵延万里的无量山中的那片茶园里万千株樱花在冬日里怒放的盛大场景,心中喜悦顿生.  相似文献   

15.
提起诺贝尔文学奖,熟悉它的人都会视其为世界文坛的最高荣誉,获此殊荣的作家也基本是国际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可2004年10月7日颁发的诺奖桂冠却没有青睐誉满全球的昆德拉,而是抛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她的获奖作品《钢琴教师》写一个知识女性性心理的扭曲和变态。这一结果让秉持“传统诺奖”观念的人们多少感觉有些意外。还没等完全“认识”耶利内克,源于英伦岛的布克奖便于同月19日浮出海面。布克奖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创立于1969年,旨在颁给在过去一年内出版的英国、爱尔兰和英联邦国家作家的优秀小说…  相似文献   

16.
夜走同安     
倘若不是因为填写履历表,表上又有“籍贯”这一栏目,大约我是永远不会知道有“同安”这个地方.就算是已经无数次地填写籍贯:福建同安,同安于我依然是陌生和隔膜的.在我看来,它依然是遥远而又偏僻.祖父在童年的时候.便跟随曾祖母漂洋过海,连父亲都从未涉足过它.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一个城市,是一个县镇,或是一个村庄.但我们却一如既往地在履历表上写下它的名字.我有几次接近它.一次是在  相似文献   

17.
严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锺书先生早有《林纡的翻译》一文问世,迄今一再重刊,脍炙人口①。严、林既然并称,我猜想钱先生一定有写一篇《严复的翻译》的意思。去年我曾向他请教严复与曾纪泽互诋事,接到他一九九二年三月廿八日覆函,说是“未病前,本欲撰《严复的翻译》一文,与《林纡的翻译》为姊妹篇,涉及此段姻缘。今衰疾不能为文,便以相授、供足下采撷可也”。钱先生果然有意要写(《复的翻译》,因病未执笔,今更鼓励我来写。长者的美意,令我有续貂的勇气,草写此篇。严林并称,严林两位都不会乐意。钱先生已提到,当康有为以“译才并世数严林”赠林纡时…  相似文献   

18.
美人痣     
阑珊 《世界文化》2006,(5):40-40
我那6岁的小孙女凯特·拉恩德在她的左上臂发现了一个小雀斑,并试图擦掉它。当我问她正在做什么的时候,她一下子就大哭起来:“我胳膊上有一个东西,我无法把它去掉。”“噢,甜心,”我一边回答,一边将她抱在怀中。“那是一颗美人痣。不要用指尖去刮它。你把你的皮肤都弄红了,那会  相似文献   

19.
陈樱 《世界文化》2005,(11):32-33
有一个大神秘,隐藏在威尼斯的繁华里:总有一天,整个威尼斯会沉到亚德里亚海的水底下去,这是它最美丽的结局——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这么说过。在托马斯·曼的小说里,在巴雷斯的小说里,在罗布莱斯的电影里,在朱天文的小说里……我都听见过这样一个声音:“只有威尼斯,能够决定我的命运!”仿佛全世界的恋人们,都在关注威尼斯的未来。同时,仿佛全世界的恋人,都愿意去威尼斯,寻找自己的幸运星座,甚至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这座天天都在下沉的城市。“死在威尼斯”,仿佛是一个寓言、一句谶语,使威尼斯这座本来就够神秘的城市变得更加暖昧和扑朔迷离。有一…  相似文献   

20.
法源寺(悯忠寺) 法源寺闻名久矣,可一直也没有特别在意。李敖写过一部历史小说,就叫《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中心写清末政治,尤其是戊戌变法。他就是凭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是文章家,写小说不甚当行,借小说人物之口说理太多,交待普通历史知识也太多,缺乏情节。我读到第六章,终于没有读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