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德育》2007,2(11):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创地,以鲁洁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提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德育心理机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其标志性成果有:《道德教育的现代视域》(鲁洁著)、《规训与教化》(金生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汪凤炎著)、《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  相似文献   

2.
蒋月桂 《文教资料》2007,(2):134-135
道德教育与社会远离、与实践远离已成不争的事实,要从根本上消除幼儿道德教育的弊端,必须让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挖掘根植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探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德育方法,使幼儿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必须让幼儿走向生活,体验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温暖的家庭生活,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其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德育模式上实现从灌输德育到生成德育、从封闭德育到开放德育、从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有自身的现实境遇,那就是世界、人和教育的技术化、机械化。教育回归生活,实际上就是回归人及人性本身,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生活德育论或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则是德育领域的"人道主义"。生活德育有自己的鲜明主题,而其主题就在于如何理解生活、道德与道德教育这三个关键词上。生活德育论实际上是德育的一般原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强调生活德育论了,生活德育论也许才是真正实现了。但学校非生活化的严峻现实是对生活德育论的巨大挑战,这一局面如果不能扭转,生活德育论也许真的没有未来。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在他一生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德育的意义他认为德育是强兵和富国富民的需要,有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需要。他以道德教育为中坚,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世界观教育之中。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为“自由、平等、友爱”。首次把心理学引入德育理论的研究中,符合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在当今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03年做完“生活德育论”之后,一时没了方向。做研究的,没有好的选题,那是最折磨人的。漫无边际地看了一阵书之后,突然想起在博士后出站时,审查委员会的老师们曾经议论我的“生活德育论”专注于理论建构,对时代生活关注不够。我承认这是一个问题,但当时没有精力和能力顾及。既然这样,我何不将生活德育的基本思想运用于时代生活,看看我们的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当今时代都有什么样的遭遇。  相似文献   

7.
高德胜博士是生活德育论的代表人物。《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是他对“生活德育模式”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运作的推进。该书通过对学校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梳理出最常见的教育行为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比如:行队礼、“口头禅”、批改日记、不准女生留长发、分快慢班、公开课、奖励“小红花”、卫生评比、品德量化测评等等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阳安 《中国德育》2006,1(3):31-35,56
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强兵富国的需要;有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他强调道德教育为中坚,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世界观教育之中;确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为“自由(义)、平等(恕)、友爱(仁)”。他还把心理学引入德育理论研究,提出“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成德观”。蔡元培的德育思想体系,对当今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史上的“道德教育万能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封建儒家的“道德教育万能论”,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和建国后的“政治思想教育无限夸大论”。它留给我们现代德育的启示是:既不能过高地期望于德育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幼儿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和终身德育的基础。广义而言,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檀传宝、黄人颂等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指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其核心价值观为正直、诚实、勤劳、团结、勇敢、坚忍、仁爱、自律、快乐等。就目前幼儿德育而言,从总体来看,还是以单向的传授和灌输为主,教师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1.
理解教育建构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包括理解即德行的德育内容论与德育实践论.“善解入意”的德育基质论,“将心比心、体贴关怀”的德育方式论。“学校道德场”的德育建构论等丰富的内容。它改变了以往学校单一的、说教式的、教条化的道德教育模式,成为构建理解型学校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作者简介:高德胜,1969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特约副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家炳基金会中国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专责委员会委员。在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德育课程、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首先需要突破“泛政治化”的藩篱,改变德育研究的政治“宣讲机”状况;其次,追求德育科学化,改变道德教育的混乱状况,关注德育本身的特点、规律;再次,面对道德教育在科学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德育的生活论转向,以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引导个体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德育实效性是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当前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道德教育要求不一致等方面,、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富有重要价值和启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要建设完善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体系以及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困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这种定义揭示了受教育者(幼儿)和幼儿德育的内容(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另一种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乃是理智地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已是当今道德教育理论家的共识,而道德心理学则是“近年来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一门学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构建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拟定道德教育的计划、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道德心理学对学校德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当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学校德育研究的意义作一粗略的概括,并就目前国内德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冷冉教育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冷冉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与创新,其核心理论为情知教学论与“阶段连续”德育体系。指导行动的纲领是冷冉的“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推崇,并逐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体现在道德教育领域就是"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及其指导下的新德育课程改革."生活德育"理念引发的热烈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就笔者所见,系统地论述"生活德育"的专著并不多见,高德胜博士的新著《生活德育论》,为我们了解"生活德育"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杜婷 《陕西教育》2008,(10):79-79
一、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竞争、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校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中人们听到或者看到最多的是.“德育为首”“德育第一”“德育主导”等的口号或标语,这些都足以说明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那么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有哪些呢?实际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的形势和青少年的品德水平确定的。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