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喜歌剧广泛吸收了意大利谐歌剧、德奥的歌唱剧、法国喜歌剧和英国的民谣歌剧诸多因素,注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组合与布局,并把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的重头戏,作为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莫扎特在喜歌剧中赋予人物以深刻的思想,在质朴与自然中寻求情感表现的深度.他以惊人的天才,总结了歌剧200年的发展,其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对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上半叶是正歌剧走向衰落,喜歌剧、大歌剧登上历史舞台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演唱风格较前期有了明显转变。本文着重论述了以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第为代表的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的音乐风格,以及这种风格对美声唱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是一个极具个性化、风格化的时期,法国歌剧带有这一时期音乐的显著特征。本文就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歌剧的沿革、重要的作曲家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就浪漫主义音乐中文学与歌剧发展亲密而特殊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当时风靡的主要艺术手法,本文通过歌剧中分量较大的三个风格特征进行概述:宗教色彩,意大利正歌剧色彩,意大利喜歌剧的色彩。体现出歌剧魔笛本身的艺术价值,给歌剧欣赏提供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唐尼采蒂是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富财,有歌剧、器乐协奏曲、奏鸣曲和其他室内作品等等,其中《爱之甘醇》是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意大利喜歌剧,也是唐尼采蒂的代表作品和最受人喜欢的一部作品。本文在回顾意大利喜歌剧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唐尼采蒂德生平以及爱之甘醇》的内容梗概、创作分析、历史地位进行客观阐述及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罗西尼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在18世纪末,意大利的正歌剧和喜歌剧进入衰落时期,是罗西尼在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复兴了意大利的歌剧艺术,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歌剧遗产,在歌剧领域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恢复了19世纪意大利的歌剧艺术.  相似文献   

7.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是在总结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新的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发展而来的新的艺术体裁。歌剧迅速兴起成为这一时期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爱好音乐的人一定都喜欢这部最经典的作品,为着它的经典,也为着这位伟大的作者——莫扎特。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9.
歌剧《女人心》是古典主义大师莫扎特创作的一部两幕作品,咏叹调《坚如磐石》则是在他生命后期创作的这部歌剧中的经典部分。在这部具有浓郁的喜歌剧风格作品中,《坚如磐石》不仅成为古典主义歌剧中的咏叹调精品,也让歌剧《女人心》也成为喜歌剧的典范。本文主要从这部意大利喜歌剧咏叹调中的结构、调性布局、音乐素材层面出发,探索《心如磐石》的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10.
莫扎特在创作的成熟时期完成了《唐璜》这部作品,他在整部歌剧的音乐处理上游刃有余,同时,在歌剧中的人物角色安排等各个环节上,都可以看出莫扎特的独特用心。《唐璜》是一部喜歌剧,喜歌剧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允许用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亨德尔歌剧中的角色扮演,中止了音乐只反映单一情感的时代,但是,在莫扎特改造过的传统喜歌剧中,音乐与戏剧同时发生,舞台上的动作也可以通过音乐得到补充、增强,甚至是解释。  相似文献   

11.
考察《古今杂剧》、臧懋循的《元曲选》中旦本戏中正旦的喜剧性,认为正旦的科诨的难设置,促使戏剧家运用情节喜剧与性格喜剧来营造正旦的喜剧性,这两种喜剧手法能取得比科诨更长时、更浑融无间、更丰富的喜剧效果,显示出杂剧喜剧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托克维尔的贵族阶级“陈情书”分析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贵族具有突出的“开明”特征,但这并未改变其被“革命”的历史厄运。贵族的“被革命”跟他们当时开明与否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政制与法律框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谈论自由问题,也只能是有限的、特权者的自由问题。大革命的激进特征所呈现的是平民与特权阶层的关系问题,进而是穷人与富人在革命中的关系问题。决定贵族命运的,除了阶级关系外,“谣言”等革命中的非理性因素亦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
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也给世界各国人民树立了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的一个典范,但是法国大革命又带来了沉重的惨祸,杀人流血事件层出不穷,这又使世界各国人民担惊受怕。在中国,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关于法国大革命与自由的争论,它们争论的焦.董在于中国能否进行革命实现自由。这场争论使人们看到了出发点不同导致了思考问题的思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相声”被冠以“剧”之名,成为相声剧,明显地演员从相声中的“叙事”身份,转变为代言角色。在这转换过程中,除艺术本身的缘由外,台湾传媒亦对相声剧的生成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藉由传媒之助力,“相声剧”之名为大众所接受,进而在学理上得到确定,推动了相声剧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歌剧史上,同一时期并采用同一题材创作获得成功,成为法、意最著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的现象实属罕见,研究其戏剧处理方式对我们欣赏、理解和演绎法、意代表性作品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面对近代中国信仰与秩序双重转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急切的救国启蒙的功利主义目的,纷纷向强大的西方寻求思想资源,然而他们却仍然没有摆脱中国革命的"实质性传统",走出了不同于法俄革命、英美革命的"第三种革命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中,“喜剧性”,“滑稽”,“幽默”与西方差学方中的“comic”,“humour”并非是对等的,西方差学传统中多把“幽默”作为“comic”(喜剧或乾滑稽)之一种,而在实践美学的视野下,“滑稽”和“幽默”的内涵和界限得到比较清楚的厘定,并且被纳入实践美学的范畴序列之中。“幽默”所表现的是一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而滑稽表现的则是一种不合规律性和夸大的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自由。  相似文献   

18.
国内史学界普遍依据恩格斯的论断,认为法国大革命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指导思想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然而法国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方式进行了政治革命,宗教外观 贯穿始终是法国的政教合一传统和启蒙思想所致。  相似文献   

19.
“五月风暴”是戴高乐执政以来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其规模之大,来势之猛,发展之快,斗争之激烈,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联合之紧密,为法国历史上所罕见,对法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风暴虽然很快刮过,但给法国政治和经济都带来了较大冲击,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法国加快改革的步伐,缓和了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20.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在继《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之后,又一部反映法国革命的巨著。其主要分析了法国革命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最深刻地揭示了波拿巴上台的戏剧场面。作为法国革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体现了对共和国议会民主制的向往,体现了激进的不断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要求。小资产阶级在法国革命中扮演了不断推进革命进程的作用,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法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