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在“五四”这个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郁达夫是一位时代的歌者。作为一个时代的歌者,郁达夫的创作意识是斑驳而复杂的,因而,他用于反映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也是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2.
“一切艺术都是时代与环境的产物”。由于日本学传统和学理念的影响,日本私小说不可避免地有着“无法具有社会意义”、“素材狭隘”等局限的一面。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反映出中国“五四”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侧面和他的民族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修改与风格。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在“自叙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在描写方式上,郁达夫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去描写、表现人物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以抒情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着重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抒发人物的真实感受,描绘出一部人物的“情绪史”,使小说成为主人公自我情绪、灵魂奥秘的自白书。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新文学,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既出现过群星灿烂光彩夺目的辉煌时期,也曾在低谷徘徊,而且充满着尖锐的斗争。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进一步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事业,是颇有禅益的。本文仅就“五四”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做简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女作家由于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小说的主题指向便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女强人策略”作为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小说主题指向之一,比“五四”时期更大胆、更深刻地表现了知识女性在事业与婚姻家庭关系中所处的两难处境和复杂的感情世界。本文通过对两个时期作家作品的比较、感悟,揭示出女性独立的意识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使女性向以家庭为手段、贤妻良母的女性价值所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不喜欢悲剧,中国传统文学的结局多是大团圆。然而,郁达夫痛苦地选择了悲剧。虽然五四时期写悲剧的作家不仅郁达夫一人,但郁达夫以惊世骇俗的勇气将“优郁”、“悲苦”、“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彻底宣泄给人们,让“自叙传”色彩的主人公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苦苦挣扎,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独具氛围的悲剧风格。 性格、情绪、言语构成 的悲剧氛围 “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郁达夫前期小说,扑面而来的就是这样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氛围。这种悲剧氛围,渗透在人物性格中,铸就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但是,郁达夫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浪漫主义思想中的对古典陈规的反叛和对个性自由的理想追求成为郁达夫反抗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在艺术追求上,郁达夫自觉地选择了浪漫主义文学中最适合表现痛苦和悲伤的感伤情调,注重创作中主观自我的表现,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受史传文学和说话人手法的影响很深,追求故事的生动性、曲折性,情节完整连贯,抒情化的作品并不多见。直至五四时期,因各种原因的影响,抒情小说才大量出现,并自成流派.郁达夫即是其中重要一员,其小说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特色,可具体作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五四时代,随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人的觉醒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郁达夫强调:“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个要算‘个人’的发现”①。他信奉“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的文艺观,并以生动的小说形象把个性自由和表现自我的原则带进创作领域,从而…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的中国文坛上,郁达夫以其独具个性的小说创作在青年读者中引起了一股“郁达夫热”。本文试图返回历史语境,以“郁达夫现象”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为支点,来审视五四退潮期在青年一代身上所出现的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欲望与道德的矛盾以及他们颓废的反抗方式等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特征,这种抒情性功能是通过郁达夫小说叙事的样式来实现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上具有“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的特征。他的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以日记式的“琐事”展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个人琐事的表述中得以展开,“琐事”型的叙事单元由作者情感的内在贯穿而获得了新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样式,这是郁达夫时现代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变革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深受屠格涅夫影响,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在“零余者”与“多余人”上,在情感基调与创作手法上,郁达夫都主动地向屠格涅夫进行了学习。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小说《南迁》对屠格涅夫《罗亭》的借鉴的分析,更加确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常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如实地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下层人民的痛苦,抒情性强,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在“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13.
戴光明 《文教资料》2007,(11):59-60
千百年以来,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化传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知识分子。郁达夫作为“五四”新旧交替时期的作家,他一方面扎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另一方面,又是近代社会民族危机的产物,与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都和屈原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挥之不去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了郁达夫旧诗创作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这个以小说闻名于世的“五四”新文学巨匠,离开我们己经三十七年了。至今人们提起这个名字,仍然忘不了他是当时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一位主要发起人,而且是在小说创作方面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代表,在二、三十年代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尽管三十多年来,人们对其作品和人品的评价仍然是仁者见仁,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域外文学的情感体认及其特征李静在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域外文学创作中,对域外中国人生存环境和民族意识的描述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情感体认方式。一种是“五四”时期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的“自叙传”创作,着意表现留日学生作为弱国子民在域外遭受歧视凌辱...  相似文献   

17.
“感伤主义”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这一时间链条上形成了一条虽曲折但脉络清晰的轨迹。与西方相似,在“中国感伤主义小说”与“小说叙事形式嬗变”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某种内在、互动的关联,晚清至“五四”的感伤主义小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作为中国小说“感伤主义”长链上相互联结的重要三环,吴趼人的《恨海》,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碎簪记》以及郁达夫1927年前的中短篇小说,贯穿了中国小说叙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出于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它们在运用各种现代叙事技巧上经历了由拙笨到自如的艰辛历程。感伤主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一道,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非典型小说”是与典型形态的小说——本有时简称为“典型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打破情节模式,偏重于主观抒情;在体上具有模糊性,通常表现出体融合的特点。“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非典型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将日记的私密性和小说的公共性融为一体,构造了独特的话语形态。它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我”看“世界”是以社会全体代个体自我;“世界”看“我”是以个体自我代社会全体。这样,它用极具主观性、隐私性的个体情感,实现了对普泛性、公共性的社会话语的言说。  相似文献   

19.
孙红震 《天中学刊》2005,20(4):91-93
科学是“五四”时期新思潮向传统势力宣战的两大旗帜之一。“真”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思潮在当时强大的渗透性与潜在的导引作用以及“五四”文学先驱对科学的崇奉使得“五四”小说家在创作中注重于对“真”的展现,即求“真”。写实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均是如此,只是二者对“真”的追求在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出现过二次高潮。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丁玲等人的部分小说创作,作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初潮和绿起,奠定了东方意识流小说的基础。而鲁迅则成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之父。到二、三十年代,以刘纳鸥、施蛰存、穆时英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则成为一次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的群体尝试,从而构成了第一次意识流小说的高潮。而意识流小说的重振或曰第二次高潮则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王蒙、茹志鹃、李陀、戴厚英、张洁、张承志……等大批作家都参与和从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