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钱穆《国史大纲》在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动因、主体等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代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历史的两种不同认识。《中国通史简编》强调经济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而中国历史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合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史大纲》则力图证明中国历史是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推动下,以士大夫阶层为领导,于和平的环境中以舒齐的步骤不断进步,有异于在斗争中凸显其活力的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历史认识的这种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其撰述者用以考察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有别,另一方面则折射出面对历史巨变人们所采取的应变对策的不同。《中国通史简编》第一次系统地说出了革命者对中国历史的全部看法,而《国史大纲》则更多地代表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所采取的应变策略。不难看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受制于其历史观,同时也与其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历史前途的憧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钱穆先生一世坎坷,但毕生都在为故国招魂,至死不渝。他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对传统文化偏执与热爱,并在历史的瀚海里努力挖掘出为国人应付时代之种种事变的根据,古为今用,经世致用。其治学博通而专深,忠于史料又独有创见,善以图表论证,使读者易于理解,又能联系时代社会经济背景说明和解释问题,令人获益无穷。《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之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学成果、方法与精神,所以以本书为主,可以总结出钱穆治学的若干精神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代新史学的主流是变革论和冲突论。无论现代化范式还是革命史范式,均以现代性为中心,视古与今、中与西的矛盾冲突为主要方面。与此不同,作为抗战时期经世史学的代表作,钱穆所著《国史大纲》以历史思维回答现实问题,力主维护和衍续中国历史传统,也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该书独特的学术理路。其一,以文化为本位观察中国历史:中国的生命活力在文化,当下的中国仍需在发扬固有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寻求突破。其二,从会通的角度解释中国历史:中国因融和而壮大,因贯通而持久,所恃的是文化而非武力,当下的中国仍处于融会外来文化而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国史大纲》一反"中国停滞论"、"专制论"、"封建论"等说法,展示了中国重统一、尚和平、不断趋于平等化的传统,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挚意,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该书解决问题的理路,于今人不乏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学术史上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论超过2000年,至今难有定论。争论的焦点,即在孔子是否删《书》以及是编《书》还是作《书》等方面;在孔子以《书》教授弟子方面,则似乎取得一致意见。于前者,钱穆先生以为孔子不曾删《书》,不曾整理过《书;》于后者,钱穆先生之意见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与前人看法一致。  相似文献   

5.
钱穆在抗日战争时期,于颠沛流离之中撰写《国史大纲》,欲以重建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的信心,通过讲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探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其间屡经冲击而一再复兴,藉以阐述中华民族文化的恒久生命力所在.《国史大纲》展现了钱穆的“新通史”视野.  相似文献   

6.
毛道生 《四川教育》2014,(11):47-47
近期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文化与教育》等教育大作,我感受颇多:以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身份享誉海内外的钱穆却是治学和从教两不误,他少有的专业发展之路更是值得当今的教师学习,所以我期待能“走进”他.但事实上,我也无法“走进”,因为钱穆先生思想深邃、学识精博,说“走近”已是狂语,遑论“走进”.  相似文献   

7.
钱穆先生的著作可以分为思想、历史和文化三大部类。其中文化类著作凡十余本,皆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生死存亡的忧心与关切。钱穆先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初衷,乃在于了解中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找出今日中国自救之道。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乃在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指出中国文化对于未来世界的贡献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史学堪称大师大家者,不外四人——“二陈一吕钱宾四”。四位先生,无论著作数量、质量,还是史学理论方法上之创建、成就,都足以震铄古今,遗泽万世。其中,陈寅恪先生才情最高。游学欧美十余载.精通古今多国语言。博闻强识,学贯中西,  相似文献   

9.
钱穆 《今日教育》2009,(10):43-43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4600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3700余年。夏472,殷496,周武王至幽王257,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2681。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2752。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  相似文献   

10.
“嵌错”指刻凹后镶金银。该物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壶高40厘米,重45公斤。壶上刻的图画展开后如教材图示。画刻292人,表现了格斗、射杀、划船、击鼓、搞赏、送行等种种姿态。战国时期服兵役是光荣的,又有军功爵赏、升级加官的芬华以待,所以尽管自备衣服费用,但是人们皆争以服役,民间也盛行习武。将习武、攻防的形象刻在铜壶上,说明了当时的时尚。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希望通过整体阅读感知和重点语句的探究理解,走进文本,理清由"钱"所折射出的"经济学脉络",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由此出发,联系个人体验,批判性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反观自己的价值观,达到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取向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国强 《中国德育》2006,1(6):67-71
现代文明呈现出的巨大的技术力量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生活的面貌,人们熟悉的那个“教育”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开设“师道与人生”栏目,意图推出一百位老师,几十年为师从教生涯,无数人从他们身上走过,他们用信念、激情和智慧历练出一颗鲜活而高贵的教育灵魂。他们的事迹经过岁月冲刷,一直在感动着我们,像流星划过,共同演绎着一条百年中国教育进步的生命轨迹。他们是真正的“师者”;推崇他们,景仰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做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王斯德、王家范先生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上册 ,初中一年级使用 ) ,由华东师大出版社于 2 0 0 1年 8月出版。这部教材是在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推出来的 ,在内容和形式上 ,反映出推陈出新的独创精神 ,对建构适合素质教育的教材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历史》在内容和历史分期方面 ,避开了中国古代史社会性质和历史分期这一敏感、繁杂的问题。在近四、五十年中国大陆上出版的各种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 ,是第一次采用这种处理方式的 ,其与众不同之处 ,于此可见一斑。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和…  相似文献   

14.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新教材在区内各学校实验教学已近半年时间。下面我结合自己对新教材教学的体会 ,略谈几点对教材的分析 ,希望课改同仁批评指正。一、教材首先打破了过去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特点 ,改变过去知识的“难、繁、偏、旧” ,而力争体现知识的“易、简、精、新” ,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1 .教材对过去所强调和体现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要求降低 ,个别知识完全淡化 ,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发展 ,不再以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为主线。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也减轻了学生负担。2 .对波澜壮阔、次数多、形式多样的农民大起义…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世界历史课至关重要。这节课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努力上好这第一课。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至今已有50年了。假如一个人是个百岁寿星,这个数字就算度过他的生命的一半;就一个杂志言,虽然来日方长,难有时限,但50年也是个不小的时数了。  相似文献   

17.
《学子》2004,(8):42-42
1940年新春伊始,有位著名学者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他就是范文澜(中国历史学家,1893-1969)同志。范老一家三口人住在一所窑洞里,洞虽不大,但用途颇广,寝室、书房、客厅、餐厅和厨房全在里头。最里边支着一个大床铺,前面靠窗处用几块木板钉上四条木棍做成一个大案子,算是工作台兼餐桌了。桌后贴近墙壁处摆一个长方凳子,范老就坐在这个凳子上,开始了《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的写作。范老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晚上是没有电灯的,只有一盏小油灯,而且常常只能点蓖麻油,烟雾腾腾,熏得人睁不开眼睛,范老总是埋头在这昏黄的油灯光下写个不…  相似文献   

18.
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但日军没能占领上海,而是同国民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其侵略阴谋并没有完全得逞。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列强为了维系在华利益,积极干预一·二八事变。事变发生后,列强对日侵华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因为上海是英美等国在华利益的集中地,牵涉到列强的众多利益,故战事一开始,美国即有反对之意,声称坚持门户开放原则,要求列强自我约束,遵守九国公约的原则,而且认为“最近满洲战事延及上海,更使美国相信,忠诚地遵守上述条约对大家都极为重要”。英法虽对日本侵略有姑息纵容之势,但事关上海利益…  相似文献   

19.
20.
《历史教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份史学类刊物。该杂志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的真实记录者。一、创办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如何建设历史课程,包括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实践,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历史教育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历史研究者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