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垒 《现代传播》2014,(4):50-54
本研究探讨当"公民记者"或"自媒体"所具有的朴素伦理标准进入新闻传播流程时,对传统新闻伦理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追溯了新近发生的若干热点事件产生、演化的传播链条,分析了"公民记者"、传统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以及资本化网站在其中的角色及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传统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避和忽视、都市类媒体和网站片面市场化取向,都使新闻伦理面临解体的窘境,"公民记者"的加入事实上加剧了这种解体的趋向,并使之变得更加破碎和混乱。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新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却对新闻伦理问题产生了威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自由多元之间产生了较量.以里约奥运热点事件为例,从"公民记者"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表现,参与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民记者"在重视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生产与传播,从而促进新闻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牛静 《新闻传播》2005,(10):70-71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发现4名大学生被杀死,当天即认定作案人系该校2000级学生马加爵。一个大学生如何沦为“杀人犯”的过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兴趣,马加爵的亲属成了各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经常是一个媒体的记者刚刚出门,另个媒体的记者又进了门来。而他们每次问的都是差不多相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骑车人雨中摔倒,陷入水坑的新闻照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总的说来是批评大于肯定,认为记者不就路上的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到谴责,进而联系到类似的新闻行为,认为都是不可取的。这些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一件引发争论的事件性质的评判,还要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看清事件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是以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职业。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是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要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甚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更多的人拥有了及时发布最新信息的能力。普通公民也有可能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人物,"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使得公民记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本文旨在探讨强势来袭的"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蒋雯 《新闻传播》2009,(12):107-107
在新形势下和新任务面前,为了提高记者自身的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本文从2008年十大假新闻以及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报道中发生记者受贿的事件等案例分析出发.对我国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加以关注.探究其道德低下的原因,从而结合现实状况,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新世纪的新闻记者在职业要求和道德素养方面提出更科学、更全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阴良 《新闻爱好者》2006,(5S):18-19
2005年5月10日,许多媒体刊发了新华社记柳涛抓拍的一组骑车人暴风雨中突遇马路陷阱栽跟头的新闻照。照片详尽记录了厦门当地时间2005年5月9日下午,一个骑车人冒雨经过该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而致摔倒的全过程。这组照片表现的场面惊心动魄,极富视觉冲击力。纯粹从摄影技术的角度分析。这组照片完全是一组无可挑剔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10.
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厦门《东南晚报》记者柳涛在该报发表的骑车人雨中摔倒的连续动作照片(参见本期第13页照片).一场关于记者行为边界的讨论随之颇为热烈地展开了。  相似文献   

11.
张震 《东南传播》2010,(2):27-29
近年来,随着公民新闻在中国的实践不断深入和推进,"公民记者"现象也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但严格说来,"公民记者"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同和使用的学术概念,学界对"公民记者"在提法上的科学性尚存质疑,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莫衷一是,含糊不清,以致分歧较多,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可以说,学界对"公民记者"现象的研究已经落后于该现象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关于公民记者在概念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论证及其概念的厘定与辨析,首先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它构成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3年第11期刊登的《令人心寒的“震撼”》一文中,作者叶程鹏先生联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先生在《“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一文中提供的《上学》“摄影背景”引出对《上学》作者的批评。叶先生认为,在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拐点,其实不过是当年某个带着三分犹豫七分毅然的决定而已。四年前,当我拿下第二个硕士学位开始规划未来之际,就曾经在继续攻读博士和从事新闻工作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连续多年的书海泛舟和两个不同领域的硕士文凭虽令我对学术研究充满了兴趣,但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强大的新闻理想,和对记者这一职业的由衷向往,却最终让我决定走出校园。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所理解的道德与责任,应该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这也是衡量~个记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对道德与责任的坚守是造就记者强烈的新闻敏感、独到的报道角度、积极的传播效果的一把“利器”。记者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就是记者的道德与责任。  相似文献   

16.
李季 《视听界》2013,(6):105-106
民生类节目是各地电视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涉及百姓家庭矛盾的题材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于拍摄采访这类题材,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种题材缺乏新闻学上的新闻价值,只是普通看客“窥探欲”的一种表现。以致有些电视台明确表示拒绝播出这种“毫无价值的家庭闹剧”。也有人认为,对此类题材的一概否定未免偏颇。家庭矛盾折射的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伦理道德水准在家庭层面上的反映,新闻媒体有责任客观报道这类题材。其实,家庭矛盾类的题材并非毫无价值,但如果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也是不够的。报道这类题材,记者编辑不应该写实性地一写了之一播完事,而应有意识地充当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17.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新闻人职业修养、道德与新闻伦理实践做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所谓“公民记者”并算不上真正的记者,只是业界与学界对公民参与新闻传播、履行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种鼓励。“公民记者”时代,如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规范“公民记者”参与传播,是媒介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诞生使新闻报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微信、论坛等都成为个人发布消息的工具。网络成就了一个自媒体时代,也成就了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这些消息,经过巨大的网络人脉的阅读和热评,就会成为一种网络舆论,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对报道题材的选择,甚至是议程设置。但是网络上的虚假消息、失实消息也很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如果不加以选择、核实就采用,往往会“被新闻”,造成新闻报道中的被动、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本文探讨了在复杂媒介生态下谨防“被新闻”的一些方法,以期对记者同仁们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